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素质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提出了各方面要求,而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提高农民素质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农民素质教育,保证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提升农民素质的问题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由传统农业改造、中国农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农民的素质现状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要实现农民素质提升的目标,必须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本上,努力寻求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现代化探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廖菲 《教学与研究》2000,(12):25-30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主要是利益问题,流动问题,以及素质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利益问题是基础.流动产生新的质素,成为农民变革的动力.传播、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是伴随着反封建一路走来,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反封建不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取向和发展模式。反封建就不得不提农民问题。中国曾经是个农业大国,而现在是个农民大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化就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装备机械化、管理经营科学化、生产销售市场化。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民素质不高,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农民素质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去甚远。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之一。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从政府、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农民等三个层面共同努力以提高农民参加继续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丰富,但在总体素质上不高,这种现象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有着直接影响。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低下,在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及农村中其他配套改革的实施起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疏导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一大批胜任建设现代农业的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队伍,我国农业就很难从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就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农民素质、农业增长方式以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些农业发展中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知识化农业。知识化农业是 2 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作为生产者,其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不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质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全世界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0.
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人自身的内在要求.中国农民的素质偏低,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解放与发展.基本内容是确立正确的生存态度,正确对待传统,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对河南省四县市"农家乐"业主和非业主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应用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农家乐"对新型农民培养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农家乐"对新型农民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影响,但对业主的影响较为均衡,且综合作用明显高于非业主社区居民;五大素质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旅游对居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业主和非业主社区居民的差别表现为业主经营管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较大,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较小,而非业主社区居民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较大,经营管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较小;"农家乐"对新型农民五大素质具体方面的作用,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研究成果对"农家乐"发展、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真正原因是农业人口过多。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是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业 ,“走出”农村 ,到非农产业和城镇“觅食”。在这个前提下 ,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使留在土地上的那部分农民的收入也得以提高。这样一来 ,农民的增收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重要转型时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我国农业出现持续而急剧的衰落。农民普遍贫穷、农村资本外流和大量农民为求生计“离村”另谋出路造成近代农业衰落,加之我国农业改良受阻和农业商品经济出现病态发展,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4.
运用德尔菲法对各个阶段的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弹性系数为0.106;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为88.8左右时,农业产出达到最大。现阶段,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还低于该数值,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采取措施增加农民土地产权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绩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认为中国应走工农业并拳的工业化道路,重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坚信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农业的惟一道路,并想通过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来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毛泽东规划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步骤、途径,其中一些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但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不但有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处祖国腹地的河南,地权在集中下又呈不同的态势:地主占有的土地较此前有所降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日趋增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地主靠出租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实物地租占有极大份额;农业商品化生产虽有发展,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显得十分微弱。农村经济呈现日趋衰退的态势。这些情况表明,只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农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诚 《成人教育》2007,(2):10-14
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和方式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原来惯用的行政强制性的命令式驱动力,转变为制度挖掘人类潜在力量的激发性,使公民逐步自觉地认识到对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逐步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必须。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全面科学素质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全体公民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是时代的主流。社会需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努力培养藏羌大专学生语文能力是西部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纽带,是如何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的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型农业组织化:现实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型农业组织化是随着制度的变迁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约束、农业产业化的兴起、破解“三农”问题、解决规模经营问题和国内现有的技术条件迫切需要农业组织化,中外农业组织化的经验教训也为我国农业组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我国农业组织化成因加以探索,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业效率。  相似文献   

20.
取消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它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以深化改革来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