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转型时代的各种"读本"是建构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基础常识的重要载体。清末民初,"读本"依托当时的政治改革、科举改制和学堂制度确立而兴起。其中的国家、世界观念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随着平等、阶级和帝国主义等观念的引入,使得"读本"编写从理念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间的转折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事业和革命进程的复杂图景。  相似文献   

2.
自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开始,便有了我国近、现代的学校音乐教育。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也受时代的局限,没能在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上形成中国特色。研究这段历史,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学堂乐歌之得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始于清末民初。贡桑诺尔布作为杰出的民族教育家,于1903年7月在内蒙古地区引用了西方学校教育模式,创办和实施了学校音乐教育。他所创办的学校音乐教育,开创了我国民族学校音乐教育之先河,具有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的一般特征和示范意义。这一创举在历史上对开启民智、富民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瑛 《华章》2011,(22)
梁启超是我国清末民初时期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引领了中国第一次办报潮流,广泛地传播了先进的新闻理念,他强调"报馆有益于国事",主张报馆要"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对我国普及新闻知识、发展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致力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重要的执政理念,也是一个时代的创举,文化软实力由国民的意志品格、精神面貌以及内在的凝聚力组成,主要来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体认同。高校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场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个时代,外敌侵略以及旧政府灭亡新政府成立,触发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萌芽以及各种爱国救亡运动的发起,是我国文化的新起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冲破障碍,在不断的模仿学习中蜕变成为一个新的模样。然而经过时间的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年,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中国思想界深入探究了中国国民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专制制度、伦常文化、自然经济等社会因素与国民品性形成的关系。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格根源的探究,不仅深化了改造国民性思潮,而且将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引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在建立近现代新文化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降,内忧外患的时局促发了国民思想意识的急剧转变,挽救亡国灭种之危机的时代主题、经济模式的转型以及西方法律制度的现实刺激等导致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法律意识的近代化又为清末民初政府向西方借鉴法律制度、民众接纳西方新法制等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然而,由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民众的法律意识还常常表现出对新制度的诸多不适应,最终导致了清末民初律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初设之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新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注重相应法律意识的提升,这对我们当前的法制建设事业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造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12.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适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全球化,一体化,人类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方便,当然,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冲突,人们在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逐渐找到了答案。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行,"多元"的思想逐渐渗透到音乐、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的专业概念互相交叉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便是一个交叉概念,它将音乐与医学,宗教,哲学,文学等众多学科结合起来,因此具有多元性,尤其是在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多元化的理念和社会实践等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我们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试论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康明安产生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来自西方的近代音乐知识,普及音乐理论和推广群众性的歌咏形式以及为建立中国自己的近代学校音乐教育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以说,学...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音乐教育也朝着国际化方向前进。音乐教育不仅仅只是美育德育,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本文通过取样调查,数据统筹等手段,对目前的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多元化的包容使得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丧失了民族音乐艺术为主的立场导向,丢失了音乐教育中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由此笔者不禁思考,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是否需要在理解与接受世界音乐文化同时,构建以继承和传播华夏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民初民众智识低下成为共和政治的最大隐患,经由复辟闹剧的刺激,推进文化革新、实现教育普及、提升民众智识渐成朝野共识。教育部因应时代要求,先是继承清末识字运动思路推行"注音字母"和国音字典,继之成立"国语研究会"等机构开展国语教育,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大潮中强化官民协作,促成了国语运动的全面推进,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所采用的歌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设立"乐歌"一科,当时,有志于从事于音乐教育者,纷纷起而制作新歌,编印教学课本与歌唱曲集。新创作的乐歌,题材非常广泛,歌词通俗易解,唱起来朗朗上口。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匪浅,本文就其起源、推动乐歌摇篮的巨匠,音乐表现等探索其对后世的影响,论述学堂乐歌文化的历史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教学是由传教士引进到我国的,历经从单纯语言教学模式到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最终成为中国发展近代教育和晚清传播西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外语教育对培养人才、发展教育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清末民初教育对培养英语人才、学术传播和转变观念、促进近代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作为清末民初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体育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清末民初的体育教育。从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到后期受英美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感染,从"御侮救国,强兵富国"的客观需要,再到"完全人格,终身教育"的主观探索,蔡元培体育观的转变也代表着清末民初体育教育的发展脉络,由出现萌芽再历经转折,体育教育最终向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20.
陆征祥,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外交家之一。清末他就与袁世凯相交甚笃,经袁大力提携而得以在外交界崭露头角;民初又颇受袁氏重用,任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等职,在内政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清末、民元至洪宪帝制前、洪宪帝制时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撮要探讨陆、袁关系,从某些侧面来进一步认识清末民初的政治离合与外交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