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教书育人》2007,(5):71-71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也许您在早晨上班前会花上一个小时来穿衣打扮,再花上半个小时安排当天的日程,却省不出10分钟认认真真吃个早餐。其实,无论学生还是上班族,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机器”就会在疲劳中运转。此外,长期不吃早饭还会不知不觉落下“病根”: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场所,进食后,胆囊开始收缩,胆汁被排放到肠道中,帮助消化食物;如果不吃早饭,胆囊就不会收缩,胆汁一直储存在胆囊中,时间长了会患胆结石。所以,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得健康。  相似文献   

2.
冯钰 《甘肃教育》2011,(21):69-69
纵观近几年省、市级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有效的课堂,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授课内容的课堂,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的课堂;不是看教师教得认真不认真的课堂,而是看学生是否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sunny 《少年月刊》2010,(4):59-60
别看EQ博士年龄大了,但一点都没有“OUT”!我为了不和小朋友们产生代沟,天天都挂上QQ和咱们EQ群里的同学们天南海北地聊天,有事没事还会到儿童论坛中“灌个水”。  相似文献   

4.
一次识字课上,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练习认读完生字后,安排同座位合作;互相考考生字,在不会认的字或读错的字的下面打个“X”,考完后可以互相帮助,记住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生字。如果会了,同桌就把这个“X”擦掉。  相似文献   

5.
“减负”后,没有了以往沉重的课业负担,支配课余时间的主动权还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中。面对一下子“多”出来的时间,部分学生及家长有点适应不过来,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安排。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家长采取“学校不补家庭补”的办法,忙着给孩子请各种家教,一边是学校忙着“减负”,一边是家庭忙着“增负”,有人说,“减负”是“闲了老师,忙了家教”;有的学生则把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全泡在游戏机室或网吧里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觉得无所事事,就东游西荡,与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沾染一些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6.
只要你留心,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同学常有这样那样的“怕”。听!“大合唱你参加吗?”“唉,算了吧!我怕我唱不好。”“排球赛你上场吗?”“不行吧,恐怕我打不好。”“学生会竞选你参加吗?”“不、不、不,恐怕我没有那个本事。”……就这样,合唱队演出成功了,没有你;排球赛赢了,没有你;新当选的学生会干部,还是没有你。机会就像一把细沙,随着你怕这怕那而无情地“漏”掉了!你总是怕犯错误,怕失败,因为随之而来的不仅没有鲜花,没有喝彩,没有崇拜,而且有嘲讽,有不屑,伴之一些苦涩的泪水……于是在每件事开始之前,你…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辅导员》2006,(2)
极点之冰(辅导员论坛网友):我们学校的中队辅导员连中队会议程都不知道(或说记不住),每次都要问我。我这个大队辅导员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学校根本就不把少先队工作和德育工作放在眼里。我们主管德育的领导就管哪个教师迟到啊,安排义务劳动啊,压根就不去思考怎样把教育落在实处,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老师们没有什么活力,学生的“活力”却异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22日,中国内地“猫扑网”和“天涯在线”在网上联合举办的“200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揭晓。被评为“最流行用语”的是:“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的台词);“沙发”(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数据。“百度”(是搜索网站);“潜水”表示在论坛上只看帖不回复);“顶”(支持);“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报应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有幸多次参加新课程的通识培训,经常听到两种议论:一种是,培训到教师时,教师会说你最好是先培训我们的校长;培训到校长时,校长会说你最好先培训我们的局长;培训到局长时,局长则说,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你最好培训我们的教师。另一种是,当培训教师时,教师会说高考不改革,培训我们没用;当培训校长时,校长会说高考不改革,培训我们没用;当培训教育局长时,局长会说,高考不改革,培训我们没用。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两种“高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认为课程改革与“自我”无关而只与“他人”有关?实际上,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左右尊卑的问题:有时“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请侯生(空着左边的位子,让侯生上坐);而有时则右为尊,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还有司马迁不惜笔墨叙述鸿门宴的坐次安排,是何用意?这些都涉及到我国古代左右尊卑的问题,弄清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解惑”,而且可以深达其旨。  相似文献   

11.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首届国际人才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从论坛议题设计到参加组织、演讲嘉宾,无一不体现了此次论坛“国际化”的背景与视角。本刊记者就人才国际化的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及论坛组委会负责人。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把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做了不少努力,既有具体的改革措施,也有观念上的宣传 .对数学教育来说,就是落实在数学素质教育上来。我们主要已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1)教材改革。有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删除;有些与现代化建设联系紧密而课本中又没有出现的内容,要添加进去;有些大学内容,例如微积分、概率统计、向量、矩阵等,与现代化建设联系紧密的知识,要适当下放到中学;有些知识顺序安排的不太合理,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有些联系十分紧密,本不应…  相似文献   

13.
“老典沙龙”今起开馆,蒙众多馆友加盟,实在是倍感欣喜,乘开馆之际,老典这厢有礼了。我想,“沙龙”(Salon)也者,当然是舶来品,但经过老典点化,已然具有中国特色。它有茶馆的散淡,但少了茶馆的喧闹;它有salon的清雅,但少了Salon的高贵;它不乏论坛的严谨,但决没有论坛的庄严。馆友三五人,清茶(也可以是咖啡)三五杯;“非正式”聚会,侃侃清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论争,不能攻讦。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书生     
作家池莉曾在一篇《新一代书生》中写到她女儿不知道司马光砸的那个缸是什么,而在这“新一代书生”的笔下,也出现了老师读不懂的东西了。笔者一直教的是一二年级.虽然有时候小家伙们的嘴里也会蹦出“恐龙”、“青蛙”之类的词语,但毕竞是在口头上。我还没有太注意。没想到现在,这些网络论坛用语能跑到作文里面去。一次,到一个高年级办公室拿资料。几个老师正围着一本学生作业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5.
数字     
《教育》2006,(19)
69% 9月17日,2006年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少儿分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南京的小学生们大声说出他们的心声:学习不快乐!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学生代表现场向大家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该校对12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学习快乐吗?”有69%的同学回答是不快乐;“你怎样安排自己的双休日时间?”有57%的同学回答是“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同学回答是“做作业”,表示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只有11%。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研究》2005,(11):29-29
“现在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在一个没有开灯的房间里探索,二之间缺乏信息畅通的平台。”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10月15日~16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指出,现在市场的调节作用在中职教育领域似乎已经失灵。一方面“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却仍然往“小学到研究生”这条小路上挤。  相似文献   

17.
敏言 《江西教育》2004,(13):90-90
给学生排座位,本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件寻常小事。但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多种因素,课堂座位的“身阶”一涨再涨,一些学校还出现了种种因人而异排座位的怪现象:一日对“分”入座,即按高分到低分由前向后排列;二日对“礼”入座,个别教师接受家长送的礼.座位相对安排好一些;三日对“权”入座,父母手中有权的学生,不愁没有好座位;四日对“品”入座。那些好动、顽皮的学生,自然采取“隔离政策”,将其排在最后。  相似文献   

18.
让自己成为“休闲者” 让自己成为“休闲者”。我尝试着实现“三不管”、“三管”的领导方式。所谓“三不管”,就是“财务不管”、“人事不管”和“常务不管”。具体地说.我兼任两所学校的校长。涉及两个独立法人和三个校区。在每个学校里,都有具体分管财务审批签字、分管招聘和考评教师以及对学校工作进行常务安排的副校长。这些副校长在工作中遵循了处理问题的基本规则,很少向本人“汇报”或“请示”。我认为,“汇报”或“请示”的前提有两条,一是这个问题的处理的确应该由校长完成,副校长处理有些勉为其难;二是副校长承认自己无能。副校长经常向校长“汇报”或“请示”的原因可能只会有三点。第一,处理问题的权利还没有全部到位;第二,校长对助手处理问题的结果经常表示出不满意;第三,助手的确无能。  相似文献   

19.
人类演化到今天,历经千辛万苦,抛弃了应该抛弃的一切,但惟一没有抛弃人类的爱心,爱心是人类演化的永恒的主题。“人之初,性本善。”善者,仁爱之心也。我们不敢想像没有爱心的人会多么的冷酷;没有爱心的家庭会多么的悲惨;没有爱心的集体怎么能发展强盛;没有爱心的君王怎么能得民心。  相似文献   

2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