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选取超疏水材料作为实验对象,设计了超疏水功能海绵油水分离性能的研究型综合实验。该实验包括超疏水功能海绵材料的制备、材料物化特性表征和材料油水分离测试等环节。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并逐步掌握实验研究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实践表明,研究型综合实验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受自然界荷叶等表面超疏水现象的启发,结合科研成果,基于固-液界面润湿性相关的理论知识,将超疏水铜网表面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应用研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利用电化学沉积和化学还原两步法在铜网表面构建粗糙的微纳米结构,再将表面以正十二硫醇修饰,制备具有超疏水特性的铜网,将其应用于油水分离。另外,在实验课程中设置结果的分析讨论环节,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将科研成果回馈教学,这对于丰富教学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连铸过程中发生卷渣现象,设计了模拟卷渣冷态实验装置。通过设计不同斜坡构造和使用不同种类油模拟油水卷渣过程。通过设计油水卷渣模拟实验,可实现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性,适用于课程教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创新研究。该实验装置已经投入使用,实验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新型超重力旋转床装置,并应用在线检测仪表、PLC及组态软件构建计算机在线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具有模块化组合结构,使用灵活方便,性能稳定,直观性强,应用于研究生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平台,设计并搭建了以低温表面蒸发技术为依据、以热泵为驱动热源的小型废液浓缩处理装置。对含水率为94.6%的油水混合废液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在热泵功率为247 W、废液喷淋温度为50℃时,装置浓缩水量可达0.437kg/h,热力能效比可达4.18,装置运行经济性指标最低可达1.52。  相似文献   

6.
以一类新超混沌系统为例,研究了驱动系统和响应系统的同步与反同步问题,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控制器,实现了它们的同步与反同步,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计算复杂度高、重建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模型。该模型利用稀疏表示方法,结合自回归原理将原始图像表示为若干个图像块的线性组合,并根据图像边缘特征将图像块进行划分,以提高算法效率,最后结合分治思想、变量分离技术以及增广拉格朗日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插值算法相比,该算法对图像重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依托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了"超顺磁性纳米簇捕获和分离细菌综合性实验".利用高温水解法制得超顺磁性纳米簇,进一步修饰沙门氏菌抗体,构建磁性纳米探针,表征了其形貌、磁性和生物活性,并详细探究了对沙门氏菌的分离效率、特异性及抗干扰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磁性纳米探针能够快速、特异、高效地捕获和分离沙门氏菌,捕获效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当前基于任务驱动的汽车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液压驱动的传动组合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液压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和测试系统组成,能自由组合实现不同的传动方案并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实践证明,该组合装置组装灵活、功能强,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二次开发性,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由两个金属圆环构成的类电磁诱导透明超材料,该超材料具有极化不敏感的特性。利用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仿真得到了该超材料的电磁波透射曲线,在原本不透明的传输窗口得到了透射率为90%的传输峰,证明所设计的超材料具有类电磁诱导透明特性。研究了基板厚度、介电常数以及金属圆环宽度对该超材料传输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三圆环超材料的电磁特性。结果表明,该结构可以产生双透射峰的类电磁诱导透明现象,且对入射电磁波仍然具有极化不敏感特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前环境材料的研究热点,将科研实验“仿生仙人掌状CoNi-OH/SSM分离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转化为研究型教学实验项目。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CoNi-OH/SSM分离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研究了材料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性能。该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教学需求,设计了基于通用实时仿真器的全开放机器人实验平台。实验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上位机示教与监控、轨迹规划、机器人正逆运动学计算和驱动装置完全开放,具有实时性好、通用性强和程序开发便捷的特点。利用该平台能够进行机器人写字、搬运以及机械本体、驱动器、示教程序设计等多种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一类超Lorenz混沌系统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参数调节自适应同步为核心内容.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理论证明,并使用计算机仿真模拟,采用4阶龙格-库塔方法,进行迭代计算,对驱动-响应系统的混沌同步进行仿真模拟,实现对超混沌系统现象和确定参数调节自适应同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卫星天线展开提出的零重力模拟试验装置需求,基于公理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套零重力模拟试验装置。根据设计对象的使用背景,将设计需求分解为基本功能需求、可靠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三个方面;并根据功能映射得到了设计模型。同时对关键部件进行功能校核及经济性分析。采用公理化的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模拟装置的设计需求,还可以提高模拟装置的开发效率、减小开发和维护成本,使装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上更加合理化。该模拟装置不仅实现了对卫星天线提供重力补偿和展开过程的监测,还可消除模拟装置对卫星天线展开系统的影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种新型悬浮振子式中耳植入助听装置, 分析了其振子的驱动电压特性, 该振子由0.7Pb(Mg1/3Nb2/3)O3-0.3PbTiO3(PMN-30%)叠堆实现. 为了辅助分析, 建立了听骨链与振子的简化耦合力学模型. 首先利用逆向成型技术建立了人体中耳有限元模型, 其可靠性通过镫骨底板的位移模拟值与实验测得数据对比得以验证; 然后利用该中耳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振子绑定装置处的位移阻抗特性, 并基于此建立听骨链与绑定装置的等效力学模型; 最后建立了听骨链与压电悬浮振子的耦合力学模型, 分析了该振子的驱动电压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振子所需驱动电压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在语音频段, 所需的最大驱动电压为20.9 V; 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多发生的中高频段, 该驱动电压不高于3.8 V, 满足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低电压、低能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借助物体在水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利用小试管、烧杯、铅粒、品红溶液、球形干燥管、50 mL注射器等材料,可制作两个物体浮与沉实验装置。两个实验装置分别用于物体浮与沉实验、重力与浮力关系模拟演示实验,可直观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套晴雨两用的海水淡化收集装置,利用该实验装置通过太阳能蒸发、遇冷凝结的淡水资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晴天时,太阳光直射该装置,使得与水槽组成的封闭系统中海水的温度上升,装置内部的水转化为水蒸气上升,并在该装置顶部触顶冷凝,冷凝的水沿着有一定角度的顶面及各个壁面向下流入预留斜槽。雨天时,雨水落入顶部收集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容器本身设置的斜坡落入预留的小孔,进入管道完成自动收集。试验结果证明装置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设计的海水淡化收集装置与传统工艺相比节约能耗、清洁环保、不占用珍贵的土地资源且节省回收雨水的人力,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同时实验数据表明,淡水收集装置内湿度接近饱和,具备冷凝条件,但冷凝效果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某焦化厂制硫酸装置尾气中二氧化硫和硫酸雾排放现状。采用超重力联合技术,在超重力脱硫机前端增加钠碱复喷脱硫,后端增加湿式电除雾净化的组合方式来净化制酸尾气。制酸尾气通过烟道进入钠碱复喷吸收器,尾气中50%左右的SO2被碱液吸收,经初脱后的尾气进入超重力脱硫机,尾气中SO2被进一步充分吸收,尾气再经电除雾器除酸雾后从排气筒排放。采用此联合技术大大提高了制酸尾气中SO2和硫酸雾的净化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排放和污染,既满足了环保要求,又确保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在环保和安全生产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超混沌系统的混沌特性更为复杂,所以高维数的超混沌系统的设计已经成为混沌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在四维和五维混沌系统的基础上构造了六维三次超混沌系统,李雅谱诺夫指数计算和Matlab仿真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超混沌特性;同时设计了相应的硬件实现电路,并对其进行Multisim仿真,所得到的结果与系统的Matlab仿真结果完全一致,都呈现出了相同的混沌吸引子,说明了该系统的可实现性,最后利用该混沌信号源完成了图像的加密和解密,实现了保密通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防止高温材料的腐蚀,需要对高温气冷堆氦气回路中各种气体杂质进行控制.为克服传统设计耗能高、占地大的缺点,该文设计了一套小型氦气净化实验装置,验证基于渗透膜的气体分离技术在氦气净化中的应用前景.膜组块采用钯-银合金复合膜材料,管壳式布置.膜分离器采用仅含一个膜组块的再循环单分离渗透器(SSP)设计.气体分离器部分应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使用不同渗透膜材料的膜组块就可以对不同气体杂质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