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端午时节,盛夏将至,草木渐繁盛起来,艾草也变得壮实,气味浓郁,不再适合食用。此时,割上几棵艾草,悬挂在门楣之上,便是中国传统民俗了,据说有辟邪的功效。在很多地方,蒲草(菖蒲)也会和艾草一同被悬挂起来,因其形似宝剑,寓意可以消灾辟邪。在端午,繁盛植物散发出的香气似乎渗透到了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食物也不例外——端午节的美食粽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粽叶所赋予糯米的清香味道,而粽叶自然也是盛于端午的草木。  相似文献   

2.
钟蜀黍 《初中生》2014,(16):32-34
正每近端午,市场上售卖植物草药的摊位就会多起来。父母或爷爷奶奶常常会买来几束,挂在门墙之上,或者放在大锅里熬汤——这汤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洗澡的!童年时,每一年都会被强制享受这样一次药草沐浴。按照传统的说法,洗过药浴的小朋友不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的气味可以让蛇虫远离,不长痱子。这些草药中,以菖蒲和艾蒿最多。菖蒲和艾蒿,悠长年月之前的某个端午,先祖就在采摘它们。今天,让我们用格物致知的态度,再来认识一下这些植物。  相似文献   

3.
每到快端午的时候,我们的小村里就会推来一辆小推车。 这小推车也真小,小的只能容下两只小筐,小筐上面用干干净净的漂白的手巾盖着,香气就是从这漂白的手巾下拱出来又飘出去的。  相似文献   

4.
端午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探究端午文化的道德价值,揭示端午文化的道德要求,包括端午就是端正人的思想行为、"嚼然泥而不滓"的道德志向、祈求民族团结的道德追求、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春酒》和《端午的鸭蛋》同是情感充沛的文章,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两篇文章不同的风格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明晰与差异将会使不同的文章发挥其不同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季锋 《现代语文》2006,(8):112-112
民俗化是斑斓多彩的,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用的几篇课反映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化的熠熠光辉。本仅以《端午日》和《本命年的回想》作一比较赏析。沈从、刘绍棠都是名乡土作家。沈从的《端午日》虽然不长,但这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极富人情美和地域风情美。被誉为当代乡土学举旗人的刘绍棠,其学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北京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回忆童年时代过年的习俗与欢乐场面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端午直到今天仍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她被人称为“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我们从这众多节日名称中仍能感受到她的生命活力。但究其本源,端午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节名,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如  相似文献   

8.
江晨曦 《学周刊C版》2014,(12):146-147
《春酒》和《端午的鸭蛋》同是情感充沛的文章,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两篇文章不同的风格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明晰与差异将会使不同的文章发挥其不同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与吴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昊国军事家伍子胥,和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在吴楚地区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且两地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端午习俗。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地区会有如此相同的传说与习俗,而且能绵延不断的流传两千多年呢?这与吴楚地区的文化生态小生境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端午     
【相关题目】赛龙舟青青粽叶艾蒲飘香端午随想温馨端午节那年端午【写作指要】端午是一个以严肃的心情来过的节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曾于农历五月初五含愤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一天当作节日,这一天要吃粽子,赛龙舟,艾蒿高挂,雄黄飘香,粽叶滴翠,香囊系身……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各地不同,但都围绕着驱妖祛邪。写这个节日要抓住本地区  相似文献   

11.
祝翼 《小学生作文》2023,(Z1):35-36
<正>小时候,我的妈妈会在传统节日为我做不同的美食,那是我儿时美好的回忆。如今我也做了妈妈,我也像我的妈妈一样在不同的节日为儿子准备传统美食:春节的饺子、清明的艾饼、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儿子非常喜欢我给他做的美食,经常和小伙伴炫耀他有一个“美食大师”妈妈。  相似文献   

12.
奔奔 《作文》2023,(22):38-40
<正>“吃粽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备受人们重视,很多地方也都有不同的习俗。你们那里有什么端午习俗,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这一期,我们先来看看名家是怎么过端午的吧!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相似文献   

13.
端午涯心疼。端午涯弄不来那十块钱。要是舍得十块钱,端午涯一个学期内的所有中午,都可以除了一根葱,额外再蘸点虾酱来就饭了。端午涯推开外间屋的房门,院子房墙都是白气,吓了他一跳。他以为是做早饭烧水时弄的呢,原来是起雾了。雾和炊烟缭在一起,什么也分辨不清,这倒让端午涯惺忪的眼睛清爽了一下。这个时早起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韩冬萍 《辅导员》2013,(16):145-145
<正>6月8日,在第九届高碑店五月节漕运庙会开幕式上,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朗诵端午诗词、包粽子、斗百草、参加端午知识问答、参观端午文物展,共同体验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活动仪式上,在清朗的古筝乐曲伴奏声中,同学们用稚嫩的童音,朗诵了《五月五日》《竞渡诗》《乙卯重五诗》《端午》等诗词,追忆古  相似文献   

15.
韩冬萍 《辅导员》2013,(Z2):145
6月8日,在第九届高碑店五月节漕运庙会开幕式上,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朗诵端午诗词、包粽子、斗百草、参加端午知识问答、参观端午文物展,共同体验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活动仪式上,在清朗的古筝乐曲伴奏声中,同学们用稚嫩的童音,朗诵了《五月五日》《竞渡诗》《乙卯重五诗》《端午》等诗词,追忆古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时一年的中、韩端午之争也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三年之后中国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公共假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在这几年,终于走上了一条趋于宽容与理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春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我以为,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传统节日的来历也该略知一二,有选择地给孩子说一点有关节日的掌故和轶闻趣事,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光大。现单说“端午”的风俗。吃粽子。《列女传》里叙述的古代贤淑妇女操持家务时有:“初夏端午,子妇劳苦。平旦起身,烹煮角黍。”“角黍”者,把“黍米”包裹成“尖角”状之谓也。据  相似文献   

18.
端午趣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因唐老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避讳,就改称“端午”。古又以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月令广义》:“五月初五日端阳节。”端午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佳节,自古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袋、悬蒲剑等俗。【赛龙舟】端午赛龙舟有许多传说。据《曹娥碑》载,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吴王停止伐齐而渐被疏  相似文献   

19.
孙惠 《现代语文》2013,(12):64-65
新课改以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现当代许多著名作家的名篇。其中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即是。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同学们鉴赏文本中所描写的湘西端午民俗风情——穿新衣服、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王字、吃鱼吃肉、举行划龙舟竞赛、追赶放下水中的鸭子等,这是一种基于阅读、鉴赏又高于阅读、鉴赏的少数民族风情小说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0.
节日之于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旨有异,但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