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打破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正反人物性格鲜明的、扬善惩恶为主题的创作模式,他多以善无善报的悲剧结局为主题,折射人世间的冷酷和丑恶.人物多重性和可变性性格的塑造;花和心等传统意象的反义运用,童话篇名的反义设置;非童话生僻词、复杂句式和刻意修辞的使用,都是王尔德童话的特点.他以童话为"面具",对现实社会的冷酷与丑恶进行揭露和抨击是其童话的主要特点,也是其童话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俏 《华章》2007,4(4):120-120
王尔德童话中多次出现死亡的意象,本文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创作现象.一个原因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即是他的世纪末情绪的反应.另一个因素是基督教的影响使得童话中出现的死亡意象显得神圣,具有了特殊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除了遵循一般童话中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真爱"、"心灵之美"、"灵魂"等重大命题。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颠覆了以往传统故事的模式,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死亡却很常见。本文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阐述了其对读者产生的心灵震撼,从而发现其童话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的童话与传统童话截然不同,弥漫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之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探讨王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使王尔德以“悲剧”和“死亡”来表达灵魂诉求,以肉体的消灭反衬精神的永生.王尔德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诉求融入作品中,表达了其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文化标本的证据之一.从文化层面看,王尔德童话创作的动力主要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精神裂变"引发的文化驱动、唯美主义理论实践需要以及爱尔兰民族文化和抗争意识的自觉张扬等,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王尔德童话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与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童话不同,王尔德的童话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有着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但是,死亡在他的童话中丝毫不见血腥与残暴,反而成了表现美的最佳形式。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细致梳理,可发现王尔德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以及将死亡审美化的倾向源自其对"唯美主义"理想的追逐和对永生的渴求。因此,王尔德死亡美学的本质就是生存美学,是以自由精神对抗理想的陨落和侵蚀、超越死亡的恐惧和困顿。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挖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在其童话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唯美主义与现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大都比较熟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那可是童话王国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不可不看啊。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的著名作家,他在诗歌、小说、戏剧、文艺批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的童话创作也闻名于世。王尔德1856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85):30-31
王尔德童话大都以死亡悲剧结束,但并不让人绝望。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尔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通过"死亡"创造唯美学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因而其童话作品有着撼人的魅力。本文从唯美意向、宗教投射和道德追问三方面探讨互尔德童话中唯羡死亡所体现的哲理内涵,并对其死亡意识的渊源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73):19-20
唯美主义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因素,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推崇形式就是一切。文章以唯美主义理论为切入点,从王尔德童话的语言、主题、意象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童话《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和《少年国王》中较好地体现了"镜像"这一自我建构的主题。这些心理学主题的作品凸显了王尔德创作理念及创作技巧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2.
狭义上的文体指文学,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即有别于普通或使用语言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1][P77]本文以王尔德童话作品经典之作--<自私的巨人>为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语篇模式及句法,措辞和修辞手法等,窥视王尔德作品唯美之端倪,探讨王尔德在童话文学作品创作中如何贯彻"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童话史上,能仅仅以几篇中短篇童话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家并不多见,奥斯卡·王尔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以往的论著大多从纯文学的角度对他的9篇童话加以论述。本文将结合王尔德的生平传记阐述王尔德及其童话创作,在童话中,寻找这位唯美主义文学大师的面影。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的童话尽管一直广受欢迎,却较少受到评论关注。童话作为王尔德文学实践的一个方面,不仅体现了王尔德追求形式美和感官享受的美学主张,也蕴含着他对自身复杂经历的反思。其童话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表达出隐藏的纵欲与赎罪倾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自毁的巨人     
董莉莉 《文教资料》2008,(33):25-26
童话和其创作者的潜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王尔德三部童话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尔德在创作观念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的文学剧作家,王尔德以其剧作、童话和小说等蜚声中外。王尔德是世界上少有的能与安徒生相提并论的童话作者,但其一生童话作品数量稀少。童话作品数量相对较少的反面是质量之高,王尔德仅有的九篇童话多被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外文坛中对王尔德的评论褒贬不一,这些评价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王尔德对于中外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祝传芳 《考试周刊》2013,(72):15-16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集》和《石榴之家》一直被视为展现其唯美主义形式的典范。童话中的死亡主题更是完美诠释了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这种与唯美主义相契合的死亡可称之为唯美的死亡。从儿童的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童话,唯美的死亡能让儿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并正确接受死亡,有助于儿童对基督的爱与救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快乐王子》的语料库检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可以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来分析文学文本。用语料库方法分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能揭示出童话的主题是怎样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邓洁 《文教资料》2007,(19):96-98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之一,在他的童话中能够领略到强烈的美感。本文从主题、角色以及色彩三个角度阐述了王尔德童话中的美丽与哀伤。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两部童话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堪称唯美主义的典范。作者从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入手,从心、宗教、异域景象三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关于唯美主义独特的个人色彩和审美理念。其童话作品中体现出的唯美主义理念,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无不对现代审美学、童话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