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经典著述之一,该书的写作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将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引入《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背景之中,揭示梁启超写作此书的缘由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呼应与引导,以此结论,该书不仅是论列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史著述,更是一部反映五四思潮的思想史著述。探寻梁启超将一篇序言写成一部专著的缘由,应不失为我们解读该书隐于学术背后思想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总结,与他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勇于接受西方新思想与新学理,以及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反思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中,不仅揭示了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时代思潮","以复古为解放"等学说,还自觉运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具体的学科、学派、学者的特点作出了详细的评价,阐释了学术文化史发展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他注重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发掘规律,展示出了广阔的学术文化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7.
论梁启超晚年清代学术史研究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晚年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代表作。二书相较 ,前者篇幅较少 ,言简意赅 ,是清代学术的鸟瞰图 ,侧重于“论”;后者篇幅较多 ,内容充实 ,是清代学术思想的展览馆 ,侧重于“史”。这两部书堪称是藏山传世的学术经典 ,至今仍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的名之一,成书于1920年,是我国第一部以新史学思想体系写成的学术史专,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不止一次地细读这部名,这不光是因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还由于此书的丰富内容、精辟的论述和深邃的哲理而使读开卷受益的缘故所使然。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生平对龚自珍有过多次褒贬不同的评价。写于一九○二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其大力褒扬,在一九二○年成书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转为着意贬斥,撰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又对其不加苛责。这些变化隐含着梁启超对于康有为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到梁启超本人政治态度及治学重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正>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国学大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粱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解其"内热",唯有"饮冰"。学术成就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在学术上,梁启超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时刻注意古今结合,并以古鉴今,使著作呈现现代风貌。譬如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注意总结前人治学,以学术史的写作贯彻现代学科意识和知人论世的研究态度,集中体现了他的方法论。梁启超始终与时代保持一致,"致用"是其突出特点。就实践来说,梁启超坚持用进化论眼光来研究历史,尽量把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术语引入传统学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西学东渐"与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西学东渐"与西方的崛起晚清的衰落密不可分。正是晚清中西方社会文明的落差,使得当时处于高位的西学在有识之士的大力译介下,迅速为中国的知识分界所接受,成为西学得以东渐,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根由。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镇。他注重对时代思潮的考察,又初步尝试中西比较,对清学的缘起、流派、方法等均有创见性诠释。但梁氏的研究也有不少缺陷,主要是中西比较有简单比附的嫌疑,"理学反动说"割断了清代学术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同时文献准备不足,论证有空疏、浅薄之处。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把清代学术思想的“繁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勘,进而将清代看作是中国的“古学复兴时代”。对此,许多学者认为梁氏是从清代学术变迁的层面来比附西方的“文艺复兴”,只看到了二者表层的相似性。这自有其道理。但梁氏在进行这一比附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的共性。此种共性就是梁氏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津津乐道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学术界都享有盛誉,影响深远。学术界对两部学术史研究多着眼于梁、钱二人梳理三百年学术的理论基础即清代学术思想渊源与宋学的关系。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以二人的学术史著述思想来辨析两部学术史,以二人对学术界定的差异、采用的不同体例及学术视野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喧嚣中,清末杭州八旗驻防子弟金梁和惠兴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金梁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统一在了一起,而惠兴则选择开启旗营民智,与大汉族意识相抗衡。金梁、惠兴在清末杭州城的举动,颇能代表当时社会中八旗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认识,对他们言行和思想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清末八旗士人阶层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颜李学派是清初著名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颜李学术传播不久,在清中叶即迅速衰落。颜李学的衰落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有着必然联系,亦与其自身的缺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第一部分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清代书院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给现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而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绵延近百年的创办书院的实践,也从另一方面证示书院存在和研究之价值.第二部分从学术史和教育史的角度评述数种清代书院研究论著.第三部分指出清代书院研究中的两大问题,一是书院基本文献和相关文献未能充分发掘利用,二是从观念出发,过分强调书院对乾嘉考据之学的培育和推衍之功.  相似文献   

19.
三明辖境在明朝有16所书院,在清朝有29所书院,较之两宋的6所书院数量上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书院总数已从宋代的超过全省的百分之十降至不足全省的百分之十,书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有所下降。这反映了三明辖境在明清两朝是福建省文化较为落后的区域,也是福建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今天,我们仍要结合书院的传统特点挖掘书院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