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备课抓“角度”老一辈的老师说:备课是备教材、备学生各方法。但我总认为说得太笼统了,没有揭示出备课的实质。从我的教学体会中感受到备课是对教材的重新“处理”。打个比方,《三国演义》是部历史小说,把它改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就有一个对小说重新处理的过程,决不能把小说《三国演义》死搬硬套地搬上荧屏。备课也是把教材“处理”(改编)成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过程。当然把《三国演义)改编成电视剧,既要忠于原作,又要考虑到观众的“口味”,对教材“处理”也不能脱离大纲要求与教材内容,也要考虑到受教育者那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伏蓉 《文教资料》2014,(30):194-196
2000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先后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由此开启了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强强联手的“联姻”之路。当下,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来势汹汹地掀起了文学影视改编的第二次浪潮。为什么网络文学频获影视改编者的青睐?它还有哪些不足与缺陷?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热潮中透过表面繁荣的景象冷静地思考其中的得与失,这无论是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是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修辞格中的反语分类“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其理论上的定义跟人们言语中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正话”既可以着眼于字面,又可以着眼于字里。“反话”亦然。故把“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对应于“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或者以“正话反说”兼指“反话正说”等,从整体看都有失之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4.
影视中的“红色经典”,在20世纪即是一个历史性产物,而今在改编中常常饱受争议,并在争议声中继续被改编。有些“红色经典”改编后毁誉参半,正是接受分析的恰当样本;其间反映出的某些共性问题,折射出当前文化生态的基本状况。文章从“红色经典”在当今文化生态中再生长的角度,研究梳理了一些基本规律,提出了改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学说——再现说、表现说和形式说。这些学说大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层面进行的,因此很难讲清楚艺术到底是什么。目前对“艺术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但纵观艺术史,“艺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新的务件和新的情况随时不断出现,决定了“艺术的本质”会无止尽地被探讨下去,这才是艺术得以发展的根源,也是艺术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上)》2010,(7):159-159
“我以为,电视剧剧本和小说只是两种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已,作家当编剧一点都不掉价。”被誉为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东西,在谈到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现象时如是说。在东西看来,网络、影视等与文学的触碰撞击,不仅是文学与之联姻.更是纯文学发展与纯文学作家生存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滋味”说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古代诗论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范畴揭示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滋味”说不但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批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今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8.
“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9.
“读若”作为《说解字》中的一个重要条例,历来《说》专家们对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该肯定了现代学陆宗达与王宁先生关于“读若”主要是明音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了《说》中的几个“读若”例后,认为“读若”在帮助我们探求本字本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作品受到影视改编的关注,原因在于原著的“历史叙事”和“传奇性”易实现影视盈利的目的,“伦理视角”和“民间智慧”降低影视改编难度。严歌苓作品中常有影视思维的渗透,但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亦有得有失,质量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 ,存在“公认观点”、主观理论观和语义学理论观三种不同的“理论”界定 ,综合这三种界定的合理成分 ,便形成了一个可行的“理论”定义 :理论是表现为命题系统的理性认识成果。照此定义 ,能建立一个现实的理论评判框架 ,而根据这个框架对教育理论进行类型分析 ,表明教育理论也是一种合格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drawbacks of classical pedagogy stretching from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to John Dewey,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should take on a theory mission that call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definition of its theoretical formation. Instead of a single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heories should be a theoretical continuum,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at are not isolated but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active. The first one is a general theory that is conformed by abstract propositions and has a reflective function. The second is a mid-level theory that pres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third one is a micro-theory that displays detailed experiences. The paper finally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unique value. It then concludes that progress in educational theory implicates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9  相似文献   

13.
内隐记忆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参与的记忆。本文阐述了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内隐记忆的涵义和理论解释。理论解释主要有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和激活扩散理论,并对其作了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历程。30年间,基于外贸理论、外资理论、外汇理论以及区域开放理论等方面的持续进展,中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对外开放理论。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就必须向世界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进展,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相一致的,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进展同步;理论联系实际、引进先进理论和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理论界在对外开放各方面,总体上是清醒的,谨慎的;同时,思想解放对理论研究有重大意义,而我国的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时期管理理论发展的研究,综述了管理沟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总结了不同阶段管理沟通理论的特征,以及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方学习理论可以分为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学习的联结派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简单的联系而获得经验的过程,从桑代克的试误说起,到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再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说,联结派在本规范内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的认知派则认为,学习是经过复杂的加工活动建立认知结构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学习认知派理论从格式塔完形说、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开始,经历了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由于两大派学习理论都无法解释学习的全野,因此也出现了企图融合两大派理论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但又不能代替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以来,指称理论是分析哲学讨论的中心话题,描述语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两个观点一直主导着这个领域。克里普克(Kripke)反对传统的描述语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多数哲学家们和克里普克(kripke)保持同样的观点,一般认为指称是和人们的直觉保持一致的。近来文化心理学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指出文化在人的语言直觉和认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ichard Nisbett和他的同事的实验发现东亚人与西方人在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和记忆)中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开始怀疑在假定情境下人们对于专名的指称的语言直觉会随着文化差异有所不同。(如:Edouard Machery,Ron Mallon,:Shaun Nichol,Stephen P.Stich.的实验)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会提供一些新证据来讨论语言直觉随着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论:回归课堂生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教学论是与理论教学论相对的教学理论,所谓理论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理论的再研究,是一种书斋文献式的研究。而实践教学论是指以教学生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其实质是一种教学研究,是一种深入“课堂田野”的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论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课程论先后出现了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它们的基本走向就是由偏重学科知识体系向偏重学习主体转变。西方课程论的嬗变凸现了西方课程论的心理学走向,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观念变革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它预示了西方课程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