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其语用隐含来论证在模糊语言翻译中、尤其是模糊语言文学翻译中获得语用隐含的对等是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对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裴如正 《海外英语》2013,(22):174-176
模糊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基本属性,这种属性在英汉翻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模糊数词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皆有体现,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引起翻译的模糊性。基于语用对等的理论,该文就英汉互译中对于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与方法进行探讨,旨在说明翻译中就数字模糊以及其语用功能给与考虑的重要性,以此为从事口、笔头翻译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语用模糊作了深入研究,但很少分析外交语言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和翻译策略。本文在分析模糊语言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的语用功能的基础上,总结了外交口译活动中模糊语言的口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征,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义特征、丰富的语义内涵和灵活的语用功能。模糊语言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相反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英汉翻译中,译者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模糊语义,因此翻译时须考虑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通过分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语用价值,提出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和认识英语语言的模糊性,恰当使用模糊语言,指导翻译实践,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自然语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无法避开它。合理巧妙地将模糊语言运用到记者招待会中能使言语交际更具得体性和有效性,而口译员巧妙地翻译模糊语言则能提高口译质量。笔者以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介绍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及模糊语言的定义与分类,通过分析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总结出相应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6.
指出模糊语言是口译中需要经常面对的情况。从等效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英汉口译中出现的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及表达形式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语用模糊的若干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省略、补充等方法,可更恰当有效地在英汉口译中传递语用模糊信息。  相似文献   

7.
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语用中,模糊语言却是广泛存在的。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模糊语言的文化趋同性和差异性,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在承栽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实证为例,从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分析新闻报道中模糊语存在的必然性、普遍性,并结合新闻报道的语用功能来探讨模糊语翻译的主要策略,即对等译法和变异法.  相似文献   

9.
王静 《现代企业教育》2009,(12):123-124
分析比较模糊语言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来进一步揭示语言的模糊现象。本文把语用模糊和新闻发布会的语言结合起来,分析中美新闻发布会中模糊语言的策略及功能。该研究对于揭示模糊语言的使用规律和政治家发言的翻译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歇后语之美表现于意在言外,其中蕴含的语言的模糊性极具讨论价值,突出表现在语用模糊层面。本文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语用模糊翻译策略,以语用模糊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历史人物歇后语中的词汇、修辞、文化维度探讨语用模糊英译策略,并提出加注法、省略法和对等法三种英译方法,作为探讨历史人物歇后语英译的新尝试,以期为后继研究者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语用模糊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常见现象,也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之一。《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文章试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来探究《红楼梦》的翻译,进而分析译语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艺术魅力方面与源语的不同,从而区分出霍克斯和杨宪益先生译文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徐徐 《海外英语》2012,(21):145-146,157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数字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一特性。数词模糊可以分为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及文化模糊。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数词的模糊属性,显得尤为重要。该文试图阐述汉英数词翻译时所采取的对策,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数字的模糊问题,使译文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在英美文学作品里,模糊语言发挥着特有的语用和修辞审美功能。模糊语言的翻译既要深刻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又要注重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才能准确传情达意,使文学作品的内在涵义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武芬  陈建平 《现代语文》2015,(4):149-152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但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同样广泛存在。本文首先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然后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奈达功能对等视角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语用翻译与语境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用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 ,是一种等效翻译。它强调语言在使用中的转换 ,语境为其提供语义选择的线索。在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 ,译员必须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 ,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 ,求得语境效果。正确处理和理解语用翻译与语境的关系对语用研究以及对翻译研究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用模糊是对模糊言语作出解释。此模糊言语既可表现为模糊语言,也可表现为非模糊语言。本文从模糊词语产生语用模糊,模糊词语的精确表达及非模糊词语的语用模糊三个方面,探讨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指出语用模糊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学界对语用模糊的定义、具有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商务信函中有其特殊的语用功能。可以使用归化、异化、变通策略对其进行准确、恰当的翻译,使译文和原文具有相同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观照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关。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