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生产的流水线上,编辑部门相当于工业生产的“总装”工序,前面的环节服务于最后的“总装”,“总装”则起到对采访部门产品进行包装、提升的作用,因而构造和谐的采与编是现代报纸的需要。基于此,我常常不敢苟同于“采与编历来是一对矛盾”的观点,而是认为,采与编应如恋人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想,这正是采访部门与编辑部门应达到的最高境界。2004年10月,大河报实行“采编分离”运作模式后,采、编之间的沟通难度增大,但沟通的必要性却增加。而地方新闻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省会、热线、省内三大采访部门70多名记者的百余篇…  相似文献   

2.
郑士炎 《声屏世界》2011,(12):50-51
做好同一题材的报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在报道视角上进行创新。报道视角的创新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同题报道中,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选取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对于同题报道视角的创新程度。不仅显示出一家媒体办台水平的高低,更关系到办台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程度。  相似文献   

3.
搞好同一题材的报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在报道视角上进行创新。报道视角的创新就是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同题报道中,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选取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对于同题报道视角的创新程度,不仅显示出一家媒体办台(报)水平的高低,更是关系到办台(报)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程度。  相似文献   

4.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报纸的新闻采编机制基本上是“记者中心制”,采编流程中以记者为主,编辑为辅。最近几年,由于这种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需求,许多“年高资深”的新闻单位都开始在探索实行国际媒体通用的“编辑中心制”。怎样在稳定的前提下迈好改革第一步?从实践来看,由设立版面主编,建立科学合理的“主编制”入手,当为一步好棋。 总结国内外经验,我们实行的“主编制”应有以下特点:编辑部门按自身报道重点设立的若干主编,可同时统管性质相同的若干个版面,兼顾所负责版面的采访和编辑工作;在“编”上统辖本系统聘用的责…  相似文献   

6.
“同题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章,在这里,笔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我干新闻这一行已经八年了 ,与许多同行一样 ,先当记者 ,后做编辑。在长期编辑记者稿件 ,我发现许多记者在采访公务活动尤其是会议时最易犯的毛病之一 ,即罗列许多程式化的“新闻”事实 ,而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湮没了。在一般公务活动包括各种会议的采访报道中 ,我们不应有闻必录 ,有录必报 ,而应透过其大量的、纷繁琐碎的一般事实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在整个新闻采写的过程中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搜集什么 ,一是抛弃什么。这一肯定和否定相结合的过程 ,实际上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过程。1995年冬…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9.
人们习惯地把编辑称为“把关人”,这是缘于编辑的工作性质。如果说记者从事采访,同新闻来源直接发生关系,可以叫做“第一把关人”,那么编辑从事新闻产品的最后加工和定稿,则可以叫做“最后把关人”。经过编辑的手,新闻报道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完善的还是不足的,就最终决定了,所以编辑的这种“最后把关”就要求编辑应当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把关”能力的强和弱,编辑工作的好和差,总的说来,要看修养的程度。编辑的修养,主要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政治上,党的新闻工作者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前报刊的采编机制正处于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的态势之中。有关采编是应当“合一”还是“分离”的话题也处于一个“众说纷纭”的状态。2001年第5期《新闻战线》杂志曾就“建立富有活力的编采运行机制”展开专题讨论,多家媒体负责人撰文,从各自报刊的采编运行机制的改革出发发表了对于采编“合”与“分”的观点,有主张采编合一的,有主张采编分离的,也有主张相对分离、分离结合的。应该说,每种观点及实际操作过程,都有其独到之处,也从实践中收获了成果,我们很难以优劣定之,但如果从管理学这一视界进行考察,我们则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11.
吴宝良 《今传媒》2015,(4):101-10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媒体在思考将报纸、网站、移动媒体的后方编辑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整合,记者也要成为全媒体记者.纸媒、网媒、移动媒体成为各有取向的“中央编辑部”后,采与编自然分开.而各媒体平台的编辑模式、编辑手段、编辑方向不同,对记者稿件的要求也不同,因而采编在媒体融合时代也更应该分开.对于报纸来说,媒体融合时代,各家报纸比以往将更强调自己的公信力,更强调深度报道以区别于即时性碎片化信息的网媒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报纸流程实行采编分开制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采编分开可以更好地体现编辑的专业化;可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强化纸媒已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有助于实现采编与经营分开;可更方便培养报业新人等.  相似文献   

12.
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无疑是2006年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因此成为全球媒体和受众一个特别关注的焦点。尽管中国足球此次无缘世界杯,国内各媒体依然纷纷派遣记者赴前方采访。此举是为了避免各种媒体上赛事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获取与众不同的报道内容,而受众关心的也是那些特派记者能带来多少独特的信息。因此,国内媒体如何确保世界杯采访的“实至名归”——即“特派记者”之名与“独特报道”之实就显得非常关键。遗憾的是,从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的报道来看,“名”与“实”背离的现象表现得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见到不少记者在申报职称、撰写采编体会和经验时,对自己的作品常常冠以“引起强烈反响”等评语。这其中,恰如其分的当然不少,但名不副实者却也不在少数。新闻作品发表后,如果说真的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在尽可能广的范围流传开来,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确实让人“不禁拍手叫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记者本人如此认定自无不可,因为这种对荣誉的自我肯定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多数自我认定其实夸张色彩极浓,自诩得花儿一般、声言“读者异口同声地称赞”的作品不过稀松平常。多数人之所以这样做,轻则是自觉不…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初,关于安徽省原省卫生厅副厅长尚军“以色谋权”的新闻被某刊报道之后,转载该新闻和对该新闻的评论一时不绝于耳。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记者亲赴安徽阜阳、安庆实地进行采访调查,得出的结论却与“桃色”新闻大相径庭。尚军“以色谋权”一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几乎全都是臆测后被夸大了的新闻。(2006年10月16日《南方人物周刊》)  相似文献   

15.
李良 《新闻实践》2001,(12):5-7
浙江日报今年10月15日改版以后,第二版由“本省要闻·政治新闻”改为“本省要闻”,将非要闻类的“政治新闻”移至七版的“政法社会新闻”,这为增加二版本省要闻的信息量提供了空间。 “本省要闻” 版实行的是采编分离的操作方式,由各发稿部提供稿件,要闻部编辑负责组版。如果按照传统“来什么吃什么”的组版路子,“本省要闻” 很可能办成一个没有编辑思想、缺乏新意的版面。我们经过讨论认为,作为报社新闻采编链的最后一道环节,要闻编辑部除了严格把关外,一  相似文献   

16.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1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有“放心编辑”之称的山西日报主任编辑刘金宝同志,最近在京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刘金宝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曾做过10年政法编辑,后任群工部副主任,主编《读者来信》专版。1991年至今任记者部主任,功夫下在出点子、搞策划上,下在精心采编稿件上。1995年——1996年,他协助总编辑精心策划、组织驻站记者,以小分队的形式抓全省重点系列报道和典型报道50个。比如,反  相似文献   

19.
我在基层新闻单位干了20年采编工作,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记者在基层受欢迎的程度大不如从前.过去是基层干部群众"盼"记者们采访,现在是"怕"记者采访.过去"盼",是因为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反映实情伸张正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群众没有距离;现在"怕",是因为一些记者要出专版拉广告,要钱要物,甚至敲诈勒索."一盼一怕",真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20.
应急报道,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前方记者是触角,那么媒体应急报道运行机制则是大脑。前方记者深入现场,时时掌握权威真实信息,与后方保持良好沟通、协作;后方热点引导调查监督板块在报社编委会领导下具体统筹,迅速组建由前方记者、应急报道组、编辑中心、客户端等各部门人员组成的报道群,研判报道重点、把握全局,提高预见性、前瞻性,让报道的重点更突出、节奏感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