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以爱为核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每个人的本能和追求。中国古代就把爱作为人类道德追求的目标及社会理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作为一位仁者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仁忠”。“仁之方”是“忠恕之道”,从正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反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墨子也提出了“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是“克己”与“爱人”的对立统一,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辅相成。他的“仁”包括①爱人;②修身;③仁者,人也。“爱人”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民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承认了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格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新发展。“修身”是指对道德的遵从。“仁者,人也”,是人本  相似文献   

6.
孔子虽然重名轻实,将形式和内容本末倒置来看,但他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理想,还是重视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德性———“仁者爱人”。他认为“泛爱众而亲仁”的人才算是好人。这与耶稣倡导的“爱邻人如同爱自己”如出一辙。从这一点看,孔子和耶稣均是以好人的仁爱之心赢得圣人之名的。然而,我们教育体制的沉疴在于:好孩子=好学生=好分数=教材的容器=一本字典或一个计算器。这道把人推导成物的公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现实中却具有不可动摇的合理性。孩子们的内在独立性被完全抹杀,代表主体人格的“好”被“分数”这一外在标…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这是劳动人民对一切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反动本性的深刻揭露。从孔子到林彪都是这类虚伪而毒辣的反动人物。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丘,为了集结反革命力量,残酷镇压奴隶们的造反,扼杀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统治,提出了“爱人”的反动说教。他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还声称要“泛爱众”。“爱人”是孔老二反动思想核心——“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  相似文献   

10.
论孔     
对于孔子,人们往往是怀有崇敬的态度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于孔子的态度并非如此,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子。”“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孔夫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精华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孔子自己解释是“爱人”。“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如果说仁的第一层意思(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仁的第二层意思(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因此仁就是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泛爱众”是一个老课题。然而,从其内容、性质方面研究者居多,从其教育思想、教学实践方面去探索者尚少。我初涉孔学,想就此谈谈管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论语·学而》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学生有步骤有系统的教学要求,也是他的教育大纲。前三句讲对父母、兄弟和朋友应作的事,即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身边作起。第四、五句讲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进入社会时应该作的事。“泛爱众”即广泛关怀所有的人。而人有“仁者”和“不仁者”之别。“亲仁”是亲近仁者,以“仁”为己任,使自己成为仁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般的常识。“恶不仁者,斯为仁矣”,“择不处仁,  相似文献   

13.
秦素红 《新高考》2008,(5):70-72
【考点梳理】 一、人与人的和谐 1.中国的民本思想 (1)孔子关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今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解释"仁",认为"爱人"是仁的核心.其实"仁者爱人"不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爱人,它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要求统治者为政爱民、富民、惠民、教民;节约开支,役民而不伤民."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既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孔子对殷周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是稳定春秋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措施.分析"仁者爱人"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其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次第:具备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泛爱众",即爱一切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仁爱思想以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践行次第蕴涵着儒家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在历史上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世称他为"圣人",语录见之于《论语》。星云,德高望重,当代佛学大师,修炼之作《厚道》。孔子提倡"仁",阐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激励后人,千秋万代。星云大师,倡导"虚空"境界,乃海纳百川之雅量。"仁"与"虚空"不谋而合,字字句句贴心暖人。一、理想境界"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主要指爱他人,对他人表示仁义和慈爱。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18.
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孔子,是所谓“仁”的倡导者,并虚伪地宣扬“仁”就是“爱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拾起孔子的牙慧,也胡诌什么“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忠”。好一副大善人的道德说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虚伪的面纱遮不住狼子的野心。  相似文献   

19.
王艺垚 《学子》2014,(8):45-45
纵观古今中外的德育史,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是以爱为核心的。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心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和家庭并行,成了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陶行之)本文就当好校长应具备的基本德性,谈谈管窥之见。 我对“德性”稍作界定,德性即道德品性,除含有“道德”之义外,还包括思想心理方面的因素,应属于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相互交叉的范畴。作为校长,要管好一校,应具备六大基本德性。 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这是孔丘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