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近代诗人苏曼殊,已经有一些传记作品陆续介绍了。但是这些作品或限于史传和评传范围,偏重学术考证,仅局限于在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中存活。邵盈午著的以叙说传主的思想活动的动态性事件的文学传记《苏曼殊传》,则提供了一个既有思想的厚重性,又富情节生动性的苏曼殊生平传记。这一撰著打开了一扇苏曼殊研究的文学传记窗口。本文拟由《苏曼殊传》出发,比较其他关于苏曼殊传记作品,以讨论文学传记的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2.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相似文献   

3.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姜东赋同志《论苏曼殊》一文,其中两次提到苏曼殊论述《金瓶梅》的文章。引文均出自清末杂志《新小说》中。该杂志为梁启超创办,是专门性的小说杂志,一九○二年发刊于日本横滨。一九○三年特辟《小说丛话》专栏,刊载有关小说研究的理论文章,其中署名曼殊的文章共刊登了三次:第八期,有四则;第十一期,只一则;第十三  相似文献   

4.
拜伦对苏曼殊的影响是肯定的。 本世纪初叶,拜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苏曼殊是最早的译介者之一。如果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最早、最完整地介绍拜伦的论文,那么早几年的苏曼殊的《拜伦诗选》则是中国最早的中译拜伦诗集。在书信、日记及创作中苏曼殊多次提及拜伦,讲“拜伦是我师”,自称为“中国的拜伦”。他还曾与人筹划成立拜伦学会,并准备去英国吊拜伦墓……可以讲,苏曼殊涉猎甚广的中外作家中,没有谁能象拜伦那样对他产生如此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然而,拜伦对苏曼殊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什么引起苏曼殊对拜伦发生如此的共鸣?历来研究者尽管论及,但皆失之片面。其  相似文献   

5.
辨别、澄清《娑罗海滨遁迹记》这部未完成小说的作者对研究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成就及评定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除从苏曼殊的思想与佛学、苏曼殊的文学与创作两方面进行研究之外,通过对《娑罗海滨遁迹记》文本的相关重要话语的考证、辨析,可以基本认定《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是苏曼殊对“南印度瞿沙”的作品翻译,而是苏曼殊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苏曼殊翻译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一直吸引着后人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文章着重对苏曼殊为什么会选择《悲惨世界》来作为他的翻译对象,其中寄予了他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探讨。这其中有政治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以及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研究》是近年来出版的《柳亚子文集》的一种,是柳亚子先生研究南社诗人苏曼殊的著作结集。《苏曼殊之我观》是《苏曼殊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在该文之后,编者柳无忌先生下按语道:“此文不载写作年月,但可断定是苏曼殊的初期作品,此后,非但对于曼殊家世有新发现,因而确认他仍是一个文学上有名的中日混血儿;而且对于《拜伦诗选》的出版年代,以及《悲惨世界》的出版者,都有改正。即是说,编者对该文的写作年月及其背景不甚了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个简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梳理1980-2010年间学界对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些评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分别是身世“难言之恫”论、佛性决定论、“飘零者”文化传承论和叙事结构变迁论,很少涉及苏曼殊小说创作的得与失研究.  相似文献   

11.
《潮音跋》的作者就是苏曼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音跋》一是研究苏曼殊身世,经历,特别是血统问题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料,对其作研究竟是苏曼殊本人还是其友人飞锡,学术界长期未有定论。事实上,通过对《潮音跋》章本身一些重要语句的分析,考证,参照对苏曼殊作品言语风格的探讨,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潮音跋》的作就是苏曼殊。  相似文献   

12.
王文娟 《文教资料》2010,(24):19-20
苏曼殊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生命的后期他用"自戕"的形式结束了极其短暂的一生。本文从苏曼殊的生平、身世、政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等方面,透视苏曼殊"自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日,经过半世纪以上的时期,苏曼殊的研究已达到了第三个阶段.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间,我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每一个时代我都参加工作,虽然并非主要的探讨者.因此,我愿以亲身的经历,叙述此项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概论其成就与限止,并对于整个的苏曼殊研究,瞻望其前途与最终目标.在此,我愿意首先略述一下近年来文坛上一般对于苏曼殊的评价,以及为何我觉得,即在现今的社会内,仍有为曼殊的生平、著作与文学上的成就,作一总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其形式独特,影响广泛。苏曼殊是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诗僧”.一生在日木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大部分作品写于日本。创作时期又正是私小说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研究苏曼殊的文学创作.不能忽视私小说对他的影响。 1.“自叙”的形式 “私”是日文“我”的意思。“私小说”即“自我小说”。自1907年田小花袋《棉被》开始.“私小说”迅速在日本发展起来。久米正雄在《文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苏曼殊翻译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翻译的《悲惨世界》、拜伦诗等外国文学作品,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观注,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苏曼殊的小说放在清末民初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中,通过微观的考察,宏观的把握苏曼殊的小说创作道路,以及该历史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流变。本文认为从苏曼殊早期的《惨世界》到后期的爱情小说,无论在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上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有作家本人的因素,也与当时小说观念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对政治小说的反思与否定,也代表了艺术的回归。因而,随之而产生的鸳蝴派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了。然而,苏曼殊并非鸳蝴派,作为从旧小说到五四新小说的过渡,苏曼殊的探索和追求是有典型意义的。他的小说中的个性意识、新颖的结构方式、自我形象的塑造、感伤的抒情倾向等等,更开启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难言之恫”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苏曼殊的“难言之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是指其血统问题。结合苏曼殊悲惨的身世和痛苦的心态,并考察其作品《潮音跋》、《断鸿零雁记》等的描述,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苏曼殊的“难言之恫”是其佛心与世情,特别是恋情碰撞、纠缠而产生的无限苦痛。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清末民初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画家、僧人和革命家。他于1903年翻译了雨果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但对比苏曼殊的译作和雨果的原著,发现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什么译作和原作有如此大的区别?本文试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从诗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彦泓探考     
明末诗人王彦泓,是中国文学史上艳体诗的集大成者。他上承李商隐、韩偓,下启清朝孙子潇、民初苏曼殊,是文学史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作家。由于他同时代的钱谦益、朱彝尊、袁枚等大作家,只赞扬其诗而未记载他的生平,所以关于他的家世、生平,成了文学史上的空白。辛亥革命后,我诗作一版再版,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一九一六年,上海书贾把王彦泓的名字当作摇钱树,在石印本《疑云集》中,混入了不少清朝词人之词。据徐坷《可言》记载,徐坷的老师俞廷瑛有二十二首词被收入《疑云集》①。这显然是王彦泓代表作《疑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苏曼殊书信中的有关材料为基点,对其中所流露的苏曼殊的政治情怀、佛学观、文学思想以及怀人情愫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从文化学角度探讨了苏曼殊人格建构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从而肯定了苏曼殊书信在苏曼殊研究中的永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