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姜勇 《华章》2013,(14)
山水文学是包含前人多层审美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当今旅游者的审美过程高度契合,其审美特征对后来的旅游者具有导向功能,对景观也具有典型化与艺术化作用,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怀远山水文学资源丰富,其审美特性与怀远旅游文化主题相近,可以将山水文学与景观开发结合,通过文学提炼景观的美学特征,设计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山水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山水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时,才逐渐形成。自然山水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审美对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感受并认识到自然山水的美即在于美的自然山水本身,于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眷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和时代风气,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画(以及山水诗)开始出现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越现代化,人们对自然山水便越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便越发凸现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简谈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代山水散文除描写山水景观,同时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对自然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通过古代山水散文的学习,在感受其中自然山水之美的同时,领略古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这是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是较佳途径。它将有助于引导他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提高德行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隋唐以前的历史阶段 ,是我国古代山水审美的重要发展时期 ,其对后世山水审美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着眼 ,兼从哲学思潮的角度 ,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来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山水审美作一点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禅趣丰赡。独具审美意味。禅宗美学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美学特征,传统认为,“空灵冲淡”是其主要审美风格。本文在承继“空灵”之说的同时.将审美风格直接通向禅宗本体的“静”。并在此基础上以“诗中有画”为切入点.经由绘画之“逸”而达于其诗歌之“逸”,从而建构起王维山水田园诗新的审美风格一空灵静逸。  相似文献   

10.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整体布局和多层次描绘,创造了蔚如雕画的奇境,成为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先秦的山水审美表现,之所以首先在赋体中(而不是在诗体中)走向成熟,与古人对诗、赋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对作赋才能的重视以及宋玉自身的创造才华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摭谈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探索与确立,改变丁我们的生态观.产生了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是自然界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来的充满活力的美的形式。这种观念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世说新语》出发,分析当时人们对山水自然审美态度的转变,指出这种审美态度具有与山水平等沟通、在其中怡情乐志和体味生命哲思的特点,并讨论了由此所形成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 ,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 ,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 ,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 ,也会体现审美者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审美文化是异彩纷呈的,也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价值观的蜕变。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可谓喜忧参半。厘清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文学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救赎",对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意味:首先是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再通过移情的手法,使山水画形成自然人文化;其次是艺术家在与自然融合、与绘画共赏的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形成精神超越化;再次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的鉴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活、生命更具有审美性,形成生命审美化。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论的这种审美精神和生命美学的内涵,以此来反思现代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进入读者的接受鉴赏过程.引发千差万别的效应,最终实现了它的诸种功能。鉴赏,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审美自由与超越是文学鉴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作为自苦与超越的文学鉴赏,其逻辑前提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9.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美育的教育途径,应是家庭美育、“团队”美育、学校美育以及广泛的社会美育的综合工程;相互之间需协调互补,共同推进。美育的内容层次,则是由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三方面构成,共同完成对“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