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理科教育》2012,(5):1-F0002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2010年兰州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学校,并于2010年8月成立萃英学院。作为具体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跨学科学院,翠英学院同时承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区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储备,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以“基地建设”“拔尖计划”“强基计划”为代表的本科教育改革工作。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改革已显成效,但在生源质量、选拔机制、课程结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仍存有不足。为了更好地深化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及试点院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拔尖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加大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稳步扩大试点招生规模;探索选拔机制改革,形成分类、多元的拔尖人才选拔新模式;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文社科类和选修课程;立足院校办学特点和优势,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夯实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北京工业大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启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战略,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入选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强基计划”,聚焦于选拔和培养“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将其作为未来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顶层设计方针政策、社会制度环境、人才成长发展体制机制与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等多个领域,而最近距离、最直接的就是学校教育。就“强基计划”而言,主要涉及高校教育,但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也密切相关。没有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强化,又何来拔尖创新人才强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是培养造就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党组织建设方面,转变工作理念,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党组织设置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深化;突出载体建设,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深化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为其他院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星 《上海教育》2011,(23):28-2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八次提到了“拔尖”。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相似文献   

7.
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机制的改革,才能促成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黑龙江大学为配合教育部本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广泛开展"研究性阅读",为每一个拔尖人才试验班配备了专门的"学术导师",通过引导阅读、组织师生面对面讨论、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系列活动,督促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计划,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以深入阅读和思考为基点,支持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及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大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阅读"的实施,不仅在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给予有效的引导,对大学生尽早选择科学研究的方向起到了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长为懂专业、有理想、豁达明理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悄然实施,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1所著名学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和游刃有余的实践能力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尚人文、厚基础、强实践、理工医多学科交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培养特色,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优势,将大型仪器设备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激励学生接触前沿科学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结合实验教学中心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科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助力新时代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特别是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世纪难题。今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纲要》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等学校必须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养出足够数量和相当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开放式办学理念,从培养体系与课程国际化、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育人环境国际化、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入手,初步搭建了拔尖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教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全面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西安交通大学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打造“不设天花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空间。  相似文献   

16.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小抓起。作为拥有十二年学制的北京育才学校,一直致力于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同时,作为北京市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遨游计划"学校,我们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了更广阔的的空间。对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1.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结合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包括:智力中上,有良好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8.
高海明 《教育》2013,(11):35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地各部门冒出来,让人们应接不暇。在高端人才聚集的大学里,校长们恐怕都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个人才计划或人才工程,更难弄清每一个计划的异同和特点,真可谓"人才计划辈出"。前不久,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一句"让‘人才’而非‘人才计划’辈出",引起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  相似文献   

19.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根据党和国家人才总体战略以及清华大学的发展定位,为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四年多来,在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认真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堂计划"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学校建设"树梁计划"的目标引领,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实施《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树梁计划"》,创新并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建立"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通过凝练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搭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