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之下,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地府,具有高度官僚化的特征。汉魏以来,这一观念逐级被佛道教提倡的修行功德、超拔度人的宗教思想实践打破:中国人以"地仙"模式来理解死后不归地府,而往生他方净土。道教逍遥自在的地仙信仰与佛教的十方净土观念相互影响,逐渐在死后世界"体制外"建立起一块"飞地"——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国人死后的"去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佛道教地府超拔与净土的逐渐成熟,成为儒教正统生死观的重要补充,在民间尤其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将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7.
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其宗教典籍也成为研究汉语发展进程的重要语料。《度人经》作为魏晋时期道教古灵宝派的代表作品,其宣扬的教义不仅对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经文中使用的名物新词,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韩国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其诗歌创作也很早就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敬重祖先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国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韩国古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造当中,使其诗歌具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意识,丰富了东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人民的性格与灵魂的塑造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鲁迅也曾讲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因此,对中国人民的性格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就决然抛不开对道教的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为中国的世俗社会树立了一套道德准则,道教使这一套道德准则在神圣领域得到延伸,这一切集中地反映在了道教的"承负"思想之中。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负"思想成为了中国人行为的准绳,为中国的"道德"在神圣领域获得了备书。本文就道教"承负"观产生的历史维度和道教"承负"观产生的逻辑维度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名称 ,道教斋醮在世界宗教祭祀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斋”、“醮”内涵的辨析 ,认为道教灵宝斋法、正一醮仪的产生 ,不同斋法、醮仪的配合使用 ,使道教具有完备的科仪格式。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 ,斋醮仪式成为国家祭祀大典 ,并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道教斋醮具有济度、祈禳的宗教功能 ,斋醮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 ,它充分显示宗教仪式象征的特质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朝时期的中国宗教发达,各种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和谐共生。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元朝政府高度重视宗教问题,进行了细致而高妙的管理。元朝政府秉持宗教宽容的态度,采用代理人治理的方式,并设立了多层次的宗教管理机关,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宗教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作品的顶峰制作,不仅在于其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更在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艺术造诣。《聊斋志异》蕴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中涉及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古朗水乡的信仰建筑自成体系,包括祠堂建筑、宗教建筑(三大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筑)、社稷、石敢当等,多元丰富。通过统计分析信仰建筑的构成,发现其信仰体系的4个特点:数教并存,民间信仰体系庞杂;儒教为表,道教为里;遗留母系氏族信仰特点;受水文化的深刻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取名用字中有迹可循是佛教中国化发展有力的见证,也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对佛教包容与接纳的直观表现。这一现象记录了佛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佛教特色的称谓符号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佛教道教与中国诗歌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道教与中国诗歌之关系马大品在我国,人们总把中国文化视为儒家文化之统治。实际上,中国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已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混合体,是这三种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繁荣。它们之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大至治国方略,伦理道德,小至为人...  相似文献   

16.
魅力福鼎     
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南通往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北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省会福州230公里,毗邻浙江温州84公里,与台湾一衣带水,到基隆港142海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福鼎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福鼎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的传入也比较早,自秦汉以来,就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深厚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闽东老区的革命精神共同构筑现代福鼎多元的文化体系,东方奇石“福鼎黑”储量约5000  相似文献   

17.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儒道释三家,在理想政体上,儒家较为注重现世,道家道教注重前世,佛教注重来世;而其理想人格不同也是三家社会理想的根本分歧所在,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菩萨;在理想社会结构方面,等级分明的政体是儒道释三方的共同点。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分别以家国同构、身国同构、僧俗共融构建了理想社会结构。虽然三家对理想问题的看法不同,但秩序社会思想是三者政治理想的交汇融合点。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作者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加拿大皇后大学汉学研究教授,是世界在道教和环境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国"绿色宗教"及生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有《道教:入门指南》,主编过《中国的宗教与生态可持续性》和《道教与生态》等书籍。  相似文献   

20.
李迺涛 《文化学刊》2014,(2):138-142
日本统治大连长达40年之久,为了消除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长期霸占大连的目的,日本殖民当局在大连地区极力培育殖民文化,大搞民族歧视,推行奴化教育,处心积虑地推出了一整套渗透日本文化、摧残中国传统文化的殖民文化政策。我们通过分析神道教的起源、演变及特点;殖民统治时期,神道对大连的宗教侵入;神道教对大连社会生活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揭露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对大连思想文化的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