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时期汉中盆地的生态环境及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中盆地位于汉水上游秦岭、巴山之间,四周群山供卫,盆地内河网纵横,主要地貌以盆地为中心,间以高山、丘陵、平坝及汉江冲积河川构成,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南侧。历史时期汉中盆地曾长期森林密布,野生动物丰富,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数千年人文与自然因素尤其清代中叶以来过度的经济活动,汉中盆地生态地理已发生重大变迁,生态环境总的态势趋向不良发展。这里试从森林的变迁、主要野生动物缩减与灭绝、历史气候的变化几个方面作以探索。一、境内森林的变迁根据在汉中地区的考古发现,汉水上游河谷两岸和浅山…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凉山地区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历史时期水稻种植时空演化过程是由河谷地带向山地推进,彝汉聚居区向彝族聚居区传播,边缘地带向凉山腹地推进.推动凉山地区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外来移民的推动、水利的兴修和得当的政策,同时山地多平坝地少、高海拔山地寒冷的气候和水源的匮乏、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习俗、落后的生产技术等因素又延缓了凉山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地区在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曾活动着许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如华南虎、长臂猿、白猿、印度犀、独角犀、亚洲象、大熊猫等。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和长江三峡地区的逐步开发,长江三峡地区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逐渐走向耗损和绝亡之路。文章依据各种资料复原三峡地区历史上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探求其历史分布变迁规律,从而吸取人类开发三峡地区的经验教训,为现今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的特殊地理区位,在社会与民族变迁剧烈、人口流动频繁的唐代,幽州地区在中古时期历史格局变迁的大势中,从政治重心边缘次中心逐渐向政治重心中心区转移,成为对中国历史大局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地区。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唐代以幽州为中心人口流动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探讨这一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人口基础。  相似文献   

5.
六朝时期安徽城镇历史变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是政区归属、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镇的置废兴衰过程,本文试述六朝时期安徽主要城镇的历史变迁概况。  相似文献   

6.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土默特平原经历了由草原生态环境到农田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频繁的战争、各朝代中央政府对该区域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类活动是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对研究该区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对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狩猎民族。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黎族主要的生计方式,狩猎则成为黎族重要的副业。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省政府开始施行生态保护工程,实行禁猎政策,对海南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加以保护,黎族的狩猎生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碰撞影响着黎族狩猎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现代化理论家比较接近的看法是: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是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现代化并非是在个别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现代化并非是某一社会领域发生的变迁,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变迁;现代化并非是发生在当代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薄弱 ,既有历史原因 ,又有现实原因。本文主要分析凉山彝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几个影响因素 ,并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力求弄清凉山彝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的生活条件和过去相比是提高了不少,但是要完全脱贫和走向小康之路还需要改变一些盲目的消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彝族传统习俗不断演化,这些传统习俗的变化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彝族地区生活质量。特别是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各种人情消费的变迁让人担忧,从凉山彝族地区当前的人情消费现状进行阐述,以揭示诸多的人情消费出现和变迁对目前凉山彝族同胞们自身生活和扶贫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泉州市药用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其用途,经整理鉴定,泉州药用爬行动物隶属于2目9科17属25种,其中,有3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20种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2.
泉州市药用两栖动物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泉州市药用两栖动物的种类及其用途,经整理鉴定,泉州药用两栖动物隶属于5科6属16种,其中,有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12种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章的研究将对泉州市的药用两栖动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对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存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89种,隶属于27目、75科、185属,包括两栖类34种,爬行类49种,鸟类145种和哺乳类61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5种.分析了保护区的动物区系特点、生态特点、动物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与建议,为保护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对野生动物需求量越来越大,驯养繁殖与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前景日益广阔,重点就现状与发展对策两大方面加以详细阐述,介绍了安阳市野生动物特种养殖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其中发展对策又从4个方面作了详尽阐述,力求推动野生动物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开创野生动物特种养殖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野生动物致害现象愈演愈烈,人们的合法权益遭到威胁。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进行合理的救济,直接关系到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但是,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致害救济存在一系列问题,在损害救济的义务主体、范围、标准、程序、资金保障等方面,立法上都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应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6.
麝是我国主要的濒危野生动物之一,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对麝类资源利用的研究整体上来说比较分散,并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的,为了促进国内麝类资源利用的发展,需要从经济和统计的角度来深入地分析目前麝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及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个人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要真正保障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保障体系:1.积极推进观念层面的现代化;2.加速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与创新;3.构建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动力系统;4.加快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茂名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发展初期。为了能更好的把握该地区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在对茂名市的主要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规范(GB/T18972—2003)要求,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10个开发潜力较大的景区。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等12个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以期为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德州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德州市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记有54科127属215种.按照其用途将这些植物划分为食用、药用、饲料用、绿化及其它用途等5种类型.讨论了其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江西野生观赏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野生观赏植物过1018种,本文就江西野生观赏植物的特点,分类以及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园林部门发掘野生花卉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