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怨恨"是21世纪茅盾研究的新判断,是茅盾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茅盾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同时证明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可行性以及两种叙事理论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立新 《学语文》2008,(5):49-49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丰富、意境空灵、意蕴雅致,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广阔的艺术理解空间和文学欣赏再造空间。婉约含蓄、气象万千、飘逸洒脱、情韵飞动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为古典诗词增添了无限光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的阅读与欣赏的评价中。要求:“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的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相似文献   

4.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5.
变形有广狭两义,狭义变形指涉不同种属的生命形体的相互转换,也可称作是肉身变形,它源于古代神话、宗教.现代变形艺术基于现代哲学变革和现代文明危机及文学创新欲望,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路线.茅盾小说变形艺术更多与现代主义相联系,早期小说变形基于历史断裂引发的危机意识,三、四十年代小说变形基于美学现代性追求.动态性、抒情性、哲理性是茅盾小说变形艺术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三者都与政治隐喻相关联,变形演绎的就是一曲"身体政治学",这是茅盾小说变形艺术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宋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4,32(5):122-124
文学课教学是一门生命化的教学艺术,文学课的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场所.因此,教师、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生命与生命之照面的关系.教师在讲读作品时,应引导学生融进作品,体验生命;进而联系现实,启发生命.  相似文献   

7.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女性农民工作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带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群体,其生存状态、生命体验、精神向度都烙有时代的印痕,反映了社会特殊时期的风貌。通过20世纪90年代初热播的电视剧《外来妹》和21世纪颇受争议的电影《苹果》这两部较为典型反映女性农民工的作品,讲述了两代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生命历程,社会对她们的规约及其主体性的建构与缺失,探寻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女性农民工突围生存困境的得与失。女性农民工在现代性的过程中对其主体性身份的建构,社会对其社会身份的认同、主体价值的确认、价值观的形塑和引导是社会现代性关注的重要一面,同样也是女性农民工"人"的现代性的表达和追求旨归。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现代性集中体现为在素朴简约的叙事中表现宏大生命主题。素朴简约的叙事表现为独特的叙事策略地运用,在叙事视角的交替与叙事人称的转换过程中,传达作者的感受、体验,解读人性和人生的密码,从而使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莫言作品中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寓言手法的现代性运用。在莫言的许多小说中,寓言的作用可谓非同寻常,它们或形成生命主体之间的对话效应,或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神秘客体予以解魅、反讽,或对遭受磨难的生命主体及其精神以近似童话的方式给以鼓舞、赞美、激扬。因此,莫言的寓言总是和对生命主体精神的肯定与表达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生命主体精神的特殊的话语行为。  相似文献   

11.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通过文学形式表现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者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者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具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作品中展现出的有关生死的哲理,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他对生命苦难的乐观态度,对生命过程的深入体验以及对生死的达观参悟。对迷茫的年轻人来说,阅读史铁生的文章,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品味文本语言,并将其感悟融入自身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生命意识、思考生命价值、强化生命体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萧红、姜敬爱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她们独特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也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在作品中元时元刻不在传达、渗透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是以女性视角来写作的,因而两位的作品显现出深刻的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14.
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茅盾的抒情散文中。但是由于时代对茅盾思想发展的影响,茅盾各个时期的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象征寓意的展现有所不同,二十年代,他运用象征手法主要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三十年代,他的作品以极深的象征寓意,体现了时代风貌;四十年代,茅盾抒情散文的基调又为之一变,象征寓意就饱和着革命的理想主义。对茅盾象征手法的探索,可以加深理解茅盾的美学思想和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5.
茅盾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有特定含义的“乡土文学”作家.然而,如同鲁迅一样,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与江南杭嘉湖水乡有关的作品,其中的乡土地方色彩既普遍存在又显著浓厚.不论是他的小说、散文、杂文,浙江地方色彩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中外茅盾研究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多数学者的眼光集中在茅盾作品中的农村生活习俗上,而对其作品中的浙江地方风景的描写及其文学审美意义,却有所忽视而未能加以研究和论述.只有极少数的学者谈到,又未展开论述.例如捷克学者马立安.嘎利克在斯洛伐克文版  相似文献   

16.
画家是通过对生活和人生的心理体验,真实再现生命情感,通过画笔将抽象的感知转化为具象直观的美术作品进而传达给读者.画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心理体验越深刻,其作品情感越强烈、越感人.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客,主要包括对作品主题的评价及思想情感的分析.在具体鉴赏评价时,一定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若找到下面四个密码,定能登堂人室,准确快速突破.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相当的现代性,但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其现代性的贯彻又很不彻底.本文侧重分析他作品中现代性的表现及何以又造成了现代性的失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茅盾的处女作《蚀》的评价褒贬不一,出现尖锐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在于作品的内容,即在于作品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和艺术真实性的认识与评价上。本文试就这几方面予以剖析,进而正确评价《蚀》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生存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时代问题之一.生存和信仰的问题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及时代背景.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信仰论是对这一问题上作出的现代性反恩,其着眼于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信仰的个体性(主观性)以及个体生存与信仰的相生共在的关系,为当代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克尔凯郭尔将信仰人格化对当代生命哲学、生存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