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引疑激趣,明确目标。 1.铺垫练习。 教师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样口算的算理。 12—9 15—7 18—9 15—8 13—7 13—6 11—2 10—8 14—5 16—9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下面各题,并抽3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 87—34 53—41 79-38 学生演算完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教师注意强调: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2.引人新课。 教师指出:刚才同学们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个位都够减。如果个位不够减,又应怎样计算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  相似文献   

2.
马刚  于华  李郦 《山东教育》2004,(31):44-44
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们做了如下处理:为了解决课本上没有处理为什么从个位加起的问题。我们把三个例题压缩成两个例题,以便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听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其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案例1:某特级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以说是当时“探究课”的典范。该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教学过程设计简明.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步: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随着数与计算内容的延伸,解决问题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以前所学过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和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在“统计”中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面积”中学习有关长方形、  相似文献   

6.
直观模型指的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如小棒、计数器、长方形或圆形图、数直线。在计算教学中,直观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我国的教材和教学中容易被忽略。对于直观模型的重视源于笔者和所带领的骨干教师的一次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的是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索如何进行计算。特别是如何运用竖式计算。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学案例: 教学“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师在课堂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挑战题:从0、6、9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组成最小的两位数呢?第一个学生回答最大的两位数是69,教师未做任何评价,接着请第二个学生发言。第二个学生说最大的两位数是96,最小的两位数是60。教师很高兴地评价说:“很好!”  相似文献   

9.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呈现的是“订牛奶”的数学问题情境,接着展现的是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意图显而易见——倡导“算法多样化”。这样做,既尊重、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又呈现了不同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原生态思维。教师要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引导学生比较、感悟、提取有价值的计算方法,达到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学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围绕“36—9”的算法开展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案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一课,教师总结:“个位不够,可以向十位借……”一学生举手:“老师,要是十住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听课的教师一片笑声。上课教师只能以“不会不肯借”的回答搪塞过去。  相似文献   

12.
近日.听学校任教三年级的D老师聊起这样一段教学经历一一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让学生自主探索“12×10”的计算方法,结果发现班上部分“优生”只想到一种算法,  相似文献   

13.
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例1“23-7”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探索出如下四种算法:  相似文献   

14.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连篇累牍的讲解几乎不见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不过,也导致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师不要讲,只要让学生独立发现或是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就行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地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请看我校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听了一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复习课,听后豁然开朗,竞有不吐不快之感——原来计算复习课也能出彩。现摘录几个片段,与您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16.
黄毕年 《云南教育》2002,(13):39-40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笔算加减法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教学时,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积极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一、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计算的意义,可通过创设现实性活动,让学生主动感悟、发现、提出算式,激发他们参与计算教学的积极性。学习笔算加法时,出示玩具店的价格表,如布娃娃34元、小汽车28元,小房子5元,小手枪25元等,让学生自由选购两种不…  相似文献   

17.
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住三条:1郾相同数位对齐;2郾从个位加起;3郾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是我们曾学过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然而在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他们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一、把“1”记在心里案例(一)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28+4”。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请一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演示如下:摇28+432摇(以下称为“第一种书写方式”)师:同学们,谁发现了他的错误?生1:他没进“1”。师:为什么需要进“1”?生1:因为8+4=12,需要进“1”。师:对,我们需要把12里面的1个十和这2个十合起来,不要忘了在4的左边记上“1”,…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部分内容。它是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曾以这个单元为内容,与其他教师深入研讨,积累了一些独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赵晓燕 《江苏教育》2022,(33):11-14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阶段乘法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知算法却不明算理”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主要困境,引导学生多次回溯到“乘法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课堂评价的角度分析可知,“起点型核心知识”的教学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注意形成重视起点型核心知识的意识,落实“慎重初教”和“多次回归”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带队到农村小学实习,从中了解到许多青年教师在“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为了突出列竖式运算方法这一重点,对其算理则一笔带过,有的教师干脆不讲。本文运用新课改理念,通过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优化。将列竖式运算的方法及其算理有机结合,既突出让学生掌握列竖式运算方法这一重点,又比较自然地讲清该方法的算理,达到让学生在明白算理、比较分析中进行算法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