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可以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题记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听过雷夫,读过雷夫,也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魔力,但也只匆匆瞥过,并未深读。这次在网络上完完整整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陆陆续续的一些阅读让我大为震撼,在第56号教室,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在老师点拨与引导下的一群自由飞翔的天使。现在,我不得不折服于雷夫,折服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这位奇迹的创造者,也许我无法复制他,但是,我能从他成功的经验当中得到点什么收获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2.
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过程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充满了感动、惊讶和震撼。我为雷夫"一根筋"的坚持而感动,为雷夫"一团火"的热情而惊讶,为雷夫"一面旗"的  相似文献   

3.
徐红艳 《宁夏教育》2012,(Z1):152-153
当有人又一次提到雷夫·艾斯奎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书—一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用极其平常的心,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他被喻为全美最好的老师,他曾荣获美国各项教师奖项。在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第56号教室担任五年级老师,任教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雷夫,如何带领一群群来自贫民区的学生,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于一次偶然,我知道了雷夫·艾斯奎斯,拜读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了解了他在56号教室做的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雷夫,对教师这个职业,对自己今后的教育事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一、做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霍巴特丛林小学的一名普  相似文献   

6.
2012年的春天,我所在的华龙区教研室人手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每天,我们在任何可以读书的时间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工作的间隙讨论着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到课堂听课、评课的时候将雷夫的故事渗透在自  相似文献   

7.
罗日荣 《教育》2014,(11):77-77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了很多次,最近又重温这本书,越来越觉得雷夫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教师,他和我们一样会为僵硬的教育体制而烦恼,会为学生而焦虑,会为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担忧……重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作一名教师应“把握当下,做好本职”.不抱怨就是进取教师不应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舞的精神.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国看后写的那么诱人.  相似文献   

8.
<正>11月26日整整一天,在天河区政府大会堂,我最近距离认识了近60岁,长达30年教龄,坚守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后简称"雷夫"),并有幸聆听了主题为《教育的坚守》的报告。他特有的个人思想与魅力涤荡着我的心灵,随后再一次拜读了他亲写的《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深有感触。感触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部分:家最温暖。每一个小孩都以第56号教室为家了,还有什么比家更可以相赖?"这里没有害  相似文献   

9.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好书.捧书细看,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在这间教室里,雷夫老帅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中,雷夫老师重视阅读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刘徽 《现代教学》2011,(11):75-77
[本书及作者简介]《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续篇,这本书以一场棒球赛为线索,自然流畅地阐述雷夫的教育观,"尊重时间""练习专注""避开电视""做出决定""肯定自我""不要自私""懂得谦逊""选择学校""坚持到底"等让孩子能受益一生的教育理念随着赛时的推进一一展现。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5日,我们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参加了雷夫先生的报告会。去年寒假在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我们就被雷夫先生对教学的痴迷和疯狂所折服:在霍伯特小学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28年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教室,带领孩子们看棒球比赛、到处旅游、排演莎士比亚话剧……他曾获得"全美  相似文献   

12.
李慧文 《小学语文》2013,(11):62-64
2010年的夏天,我有幸读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从而结识了美国“最好的老师”雷夫·艾思奎斯。雷夫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告诉我,我电可以成为一位好老师。毫不夸张地说,雷夫和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唤醒了我的教育梦——  相似文献   

13.
<正>带着感动与激动,读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掩卷沉思,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灵洗涤。多少教育困惑,多少走不出的教育迷途,在这里,仿佛梦中人一语被惊醒。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感人、细腻地反映教育历程的书籍,不得不佩服这位雷夫老师,他用爱心、激情与智慧,开辟了一条真实而又真正的教育之路。一、真正的班级应成为学生信任的、可以躲避暴风雨的天堂雷夫在书的第一、第二章首先提到了  相似文献   

14.
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讲述他用爱心与智慧,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快乐的天堂——第56号教室。面对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学生,雷夫老师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陈述了如何创造教育的奇迹。同时,雷夫老师展示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让读者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需要以创新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智慧化解教育矛盾,以反思获取进步动力,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刘徽 《现代教学》2011,(10):75-77
[本书及作者简介] 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教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成绩前5%的行列之中。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他们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这位心灵导师教导了这些学生受用一生的技巧、人格和信念。《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讲述了雷夫老师动人的育人故事。  相似文献   

16.
陈兴宝 《课外阅读》2011,(5):115-11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像当年《学习的革命》一样登陆中国后,风靡一时,雷夫大有像雷锋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少人言必称雷夫,似乎只有雷夫才能拯救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只要按照雷夫的方式、方法,就能创造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如果大家都抱着这种想法未免有点天真了,一不留神可能成了江湖骗子的谎言。  相似文献   

17.
《海南教育》2013,(1):62-63
<正>之所以称这个解读是另类,就是基于近来关于雷夫及其著作的评论连篇累牍特别是今年春天雷夫来中国讲学,并作了专场报告之后更是掀起了一股雷夫风暴我自然也卷入其中,对经常阅读的教育报刊上有关雷夫的文章,我至少要浏览一遍但我看惯了各种形式的炒作,对畅销书的推介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直至雷夫热稍微降温,我禁不住诱惑买了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因为不看原著所有的  相似文献   

18.
刘晖 《教师》2014,(31):128-128
正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掩卷沉思,感慨颇多。第56号教室因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以及自我教育与目标实现。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多来自移民家庭,贫困无知,英语甚至不是他们的母语。就是这样一些孩子在一个伟大的老师的引导下,成绩优异,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作为教师,我们深深地知道生源的重要性,优等学校总是尽可能地抢占优  相似文献   

19.
正有幸参与"雷夫中国行"活动。一天的学习短暂而充实,内心洋溢的是接受神圣教育的再一次洗礼后的欣喜、激情。学习已经结束很久,沉静下来,值得思考的不仅仅是雷夫的故事,奇迹背后的每一次探索、每一个脚印,同样值得深思。用一年营造一生孩子们从不同的班级来到56号教室,与雷夫老师相处一年。然而就是这一年,他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雷夫在56号教室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考试,从不被考试绑架教学。雷夫不仅仅是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20.
徐星 《教育文汇》2012,(10):14-16
2012年3月8日上午8点,上海一家大酒店门口人头攒动,不时还有人从一辆辆大巴车上走下来;酒店内,一个能容纳近千人的双层会场座无虚席,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上千位教师都在议论着同一个人——雷夫·艾斯奎斯,美国小学教育的传奇人物;不少人手里捧着雷夫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