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韩忠幸 《广西教育》2011,(7):20+34-20,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这样的课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研讨会,老师们那一堂堂精彩的思品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老师们上的这些精彩的品德课谈谈如何怎样在品德课中激活课堂,上好一堂精彩的思品课. 一、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如能创设一个愉快的情景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那么将是一堂精彩思品课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生活课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小学德育,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课更多是侧重于对小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然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内容不能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时,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内涵,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和应用,满足小学生的课堂需求。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随着新版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体验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犹如雨后春笋。教师们大展身手,或紧密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9.
史英杰 《考试周刊》2013,(47):133-133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符合小学品德课程性质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作者在总结多年品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与生活课的培养目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抓住这个过程就把握住了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才能确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一、课前参与,引发情感共鸣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因  相似文献   

11.
刘淑贞 《山东教育》2011,(1):104-10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新修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也提出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并在评价建议中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为此,笔者在品社课教学中就作品评价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提出:“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千篇一律,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画学生背,也听过一些公开课,无非就是改改形式,课堂气氛活跃了一些,多媒体用的多了些,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课一上完,"品德"与"生活"就相互脱钩,学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仿佛品德课就像数学课一样,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实际上品德课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儿童们的生活基础应该为品德与生活,以此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让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制约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切实抓住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有利时机,针对他们的成长情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科学得体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小学这一阶段中能够真正地得到顺利发展,起到人生成长的促进动力。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其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尊重和保护儿童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动机出发,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则着重偏向于学习形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的学生学习方式,值得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心去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