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实 《航空档案》2005,(1):56-57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张学良是为数不多的名人。1936年12月与杨虎城一起在西安对发动蒋介石“兵谏”,震惊中外,功著千秋,被炎黄子孙世代褒扬。然而,关于张学良和东北早期航空的事迹,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重伤不治身亡。年仅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以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正式主政东北。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易旗帜,遵守三民主义,拥护国  相似文献   

4.
薛锋 《兰台世界》2006,(4):58-60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张学良1928年6月主政东北,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先后实行东北易帜,平息中原大战,历经九一·八事变,发动西安事变。最后,又被蒋介石囚禁。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的恩恩怨怨。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本文旨在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对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进行剖析。一、东北易帜: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之恩怨的开始早在东北易帜之前的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时,就试图与蒋介石联络,曾发封电报给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董亮 《兰台世界》2013,(10):10-11,146
<正>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灵魂,他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在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尤为重视发展东北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形成了"教育救国、重教兴国"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后,十分注重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培养各类人才,其中,恢复创办沈阳萃升书院就是张学良发展国学、繁荣学术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遇害。28岁的张学良主政东北,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及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期间,张学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其体育理念在东北大学贯彻实施,为我国体育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一、张学良体育理念的形成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正值晚清政府与德、奥、比、日、美、法、英、意、俄、西、荷兰等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彻底、精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伟大的爱国者”,他不但在中国政坛上留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中国尤其是东北的体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在体育领域的建树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何京 《海南档案》2006,(2):45-46
大家都知道民族英雄张学良在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反叛精神的张学良早在1927年就曾酝酿过一次兵谏。1927年春。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孙传芳、吴佩孚等大军阀被南方的北伐军打得落花流水,向北逃窜,投靠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决定派长子张学良统率奉军三、四方面军的精锐进入河南。对抗北伐军。  相似文献   

10.
喻君 《兰台世界》2004,(11):39-40
张作相在东北统治集团中资历深、声望高、影响大。他忠心耿耿地跟随张作霖打天下,殚精竭虑地辅佐张学良主政东北,稳定局势,开创新局面。他以自己的忠厚、诚挚,赢得了高层的信任和底层的爱戴,颇有长者风度,虽身居高位,却丝毫没有野心,在东北统治集团内部是一个最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为饱受战乱的东北带来和平的环境,也为东北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带来希望。奉天迫击炮厂厂长李宜春抓住这一时机,向张学良提出“应国内需要,宜首先制造载重汽车”的建议。张学良对此十分赞赏,在将奉天迫击炮厂改名为辽宁迫击炮厂的同时,又在辽宁迫击炮厂内增设民用品工业制造处,不久又将民用品工业制造处改为附设于辽宁迫击炮厂之下的民生工厂。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用炮火轰开了中国东北大门,国土沦丧、损失惨剧,东北人民置身水火、苦痛不堪,更让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千古罪名.主政东北、握有重兵、守土有责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中却作出了"不抵抗"的选择,而这一政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本文就此进行简浅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14.
1928年7月,张学良将军继承父业,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开始独自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在1928.年到1931年三年时间里,张学良将军为把东北建设成为"振兴中华的基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措施.特别是对东北通货膨胀的抑制,取得显著的成效,曾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16.
悠蓝 《湖北档案》2011,(10):46-46
1938年10月,张学良被蒋介石的宪兵从湖南郴州苏仙岭押至凤凰山。本来,军统局头子戴笠想把张学良长期幽禁在远离战火的郴州,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郴州时,有一次进郴州城里理发洗澡,归山时忽然在大街上与一位正在那里驻防的东北军连长邂逅。特务队长刘乙光担心张学良在湘南幽禁的消息走漏,马上请示戴笠,连夜将张学良秘密转移到了沅陵。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20年代,张作霖崛起东北,叱咤风云,前后共十余年。“皇姑屯”事件,使这位显赫一时的“关外王”命归黄泉。从此张学良出现在内外交困、军阀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有论说,张学良自“九一八”事变后,接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失掉东北国土,受到国人的唾骂;又有论者说,张学良主政东北,为了祖国的统一,毅然改旗易帜,他整顿内部,锐意改革,兴办教育,稳定了东北政局,使中国出现了关内外统一的局面。纷纷纭纭,莫衷一是。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从足以亡国的内战深渊中挽转过来,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东北大鼓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鼓是产于沈阳地区的地方曲种。因沈阳在历史上曾名奉天,故当时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之称。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该曲种又称“辽宁大鼓”。因这一曲种在东北广泛流传,所以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唱腔,如四大口、四小口、慢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张作霖时期,奉系军阀内部就存在多种矛盾。随着东北军统治集团的形成,以张学良为核心的革新派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矛盾日趋尖锐。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痛感杨常不除,东三省"非徒无建设之望,且将有变乱之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早已被近年来公开的档案资料证实。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1935年秋,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开赴陕北“剿共”。从10月到11月,东北军连续遭到红军的重创,张学良十分痛苦,开始怀疑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意识到照此下去,不等共产党和红军被消灭,东北军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自己抗日复土的愿望也将化为泡影。“遂触动用和平办法,解决共产党之念生焉。”于是,张学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共取得联系,到了1936年春,其联共的努力终于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4月9日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