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今"、"中西"矛盾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语文学科的现代性建构常常缠绕着“古今”、“中西”矛盾,它们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引进“西方”和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百年来,语文教育在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实际上走了一条渐趋“西化”、疏离传统、淡化民族个性的道路,这不利于自身的稳健发展。我们需要立足“关系”思维来妥善处理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努力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时代,网络言情小说受到追捧,随着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苦闷情绪的日益显现,“悲情”写作成为网络文学中的写作主流之一。匪我思存是网络言情小说“悲情”写作的领军人物,在其精致婉约笔触的渲染下,“悲情”主题凸显的同时,“悲情”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尤为成功,特别是那些由性爱分离到深陷情感围城的女性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身上“悲情”色彩更为浓厚。  相似文献   

3.
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人》看曹禺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丰誉文坛,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是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与师疏离倾向和与师亲近倾向两者并存,表现出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与师疏离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反叛性、与教师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的“过客”心态;与师亲近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顺从性、与教师文化的相对同质性以及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教师始终存在的特点。学生同伴群体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6.
“象形”“会意”思维规律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民族性特征基础。“赋”“比”“兴”恰是其运用于艺术表现中的结果;刘勰“神思”说,正是基于造字思维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作的抽象和概括;“象形”“会意”思维还相应造就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艺术追求:“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7.
《奥特朗托堡》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小说表现出对中世纪的缅怀,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对主观想象的追求。开拓新的题材,发掘“怪诞”的审美价值,解放为理性束缚的想象力,探索哥特小说的写作技巧。《奥特朗托堡》开创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对18世纪后半叶及以后的小说、影视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9.
单艳红 《文教资料》2013,(21):73-76
“无深度”、情感的疏离是安迪·沃霍尔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在解读安迪·沃霍尔艺术荒诞审美内涵的基础上,思考蕴含其中的“反叛”美学品格及艺术家关于“真实”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传统继承与创新问题.一直是中国美术界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是继承传统,还是另辟蹊径?是抛弃传统.还是全盘西化?本文认为,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勇于“反叛”。传统绘画中的美已成为现代审美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叛传统”使之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乃是当代中国画变革、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两国女性作家作品中有女主人公的性抵抗,不仅具有可比的共同性,也有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差异性。这里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女性作家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跟别的男人上床,是因为她们表示不满或者抗议。韩国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也为了抵抗,而跟别的男人睡觉。在韩国的作品里,跟中国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她们自愿当"坏女人"。  相似文献   

12.
影视"韩流"是中国当代发展第三个十年(1997-2008)中的一种文化现象.韩国影视文化在我国青少年成长中呈现生态化融合与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影视"韩流"对我国青少年心态、智力、情商教育成长的重要作用,透视其影视教育影响,挖掘其生活认同与内在意义,以期以新的影视平衡构建符合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视生态.  相似文献   

13.
爱默生反对传统宗教的形式与教条,强调宗教的本质是人的灵魂与道德情感。他对传统宗教的改造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至尊地位,对美国宗教世俗化影响深远。究其反叛的缘由,除了受到康德的形而上学、雅克比的神秘主义、施莱尔马赫的超验主义等的影响外,自然科学也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对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热情,并将之用于探索人类心灵的模式,摒弃科学与宗教二元对立的偏见,在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作了引领时代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之后,暗杀活动是大韩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种重要斗争形式,成为韩国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志士之所以采用这种非常的斗争形式,有历史渊源,亦有客观现实诱因;暗杀活动尽管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却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树下》等小说,关注青少年成长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青少年的叛逆意识与“性早熟”,并着力表现漂泊中与死亡的一次次相遇下的成长,是典型的成长小说。迟子建为成长主人公设置了引路人,作品中有成长小说中常用的漂泊、死亡、性的主题,同时迟子建喜欢赋予人物浪漫的诗人气质,使人物的成长之旅更富于温情、富于诗意。  相似文献   

16.
辛亥秋季的武昌新军起事,史称"辛亥首义",称其"首义"别有深意。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在此之前,同盟会就举行过多次武装起义,历次武装暴动,皆称悲歌慷慨,然而起义者与当地社会并无多少联系,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义则顿成灭亡清廷的燎原之势。湖北革命党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大有"亡清必楚"的雄心,而此种雄心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扎实的准备工作: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革命党又与起事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最重要的是,革命党人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并在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这一切皆非前此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故虽然起事仓促,却大体能遵循既定方略运行。所以,"辛亥首义"之"首义",其第一层含意是首次举义成功。"首义"的第二层含意是,经武昌新军暴动的沉重打击,沿袭268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其全新意义更在于:秦汉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及贵胄夺权,皆取乡村暴动或宫廷政变形式,以改朝换代为目标,新的王者皇袍加身,国体、政体却全无变更,君主专制一仍其旧;而辛亥新军起义,发生在近代文明及近代化人群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方有建立的基础,并能以共和宪政号召天下,各省纷起响应,此诚为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辛亥首义不同凡响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清王朝,更在于结束了沿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成为中国历史划时代的界标。  相似文献   

17.
韩国家庭伦理剧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媒体常常以“韩流”来形容在中国社会陡然升温的韩国文化现象,包括电视剧、电影和流行音乐,其中电视剧尤其是家庭伦理剧更受中国人的青睐。透过韩剧,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对韩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通过韩国家庭伦理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的不同表象,深刻剖解其在中国流行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人的社会 ,时代精神也是人的精神 ,人的艺术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进行 ,因而各种风格个性都会打上社会思潮和时代风尚等的烙印 ,社会与时代最终体现的也是人的精神。因此 ,天生的气质不可能决定一切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