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3,(2):149-163
王国维与陈寅恪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赵元任生於1892年。梁最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於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  相似文献   

2.
1927年6月,博学多识而又深深迷恋于中国传统化的王国维,在“独上高楼,望断天崖路”之后,再也承受不住因传统化衰落而带来的痛苦,终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时人对他的死因有种种说法,唯有陈寅恪从“化”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王二人共事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举行纪念赵元任先生百年诞辰学术座谈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早在1925年,年仅33岁的赵元任先生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被聘为清华学校哲学系教授和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亲自培养了一批优秀语言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人文基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与陈寅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斯年与陈寅恪王 森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inacluster)?一八九○年这一代的中国,似乎就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句话。在这成群而来的学术人物中,有些是单打独门、靠著本身的研究对学术界产...  相似文献   

6.
这里选辑的王国维书信手稿,为中华书局1984年版《王国维全集》(书信卷)所未收者,台湾的《王国维先生全集》也未收录,首次在这里发表。这批信件写于1921年。其时,王国维先生在上海。他的长子王濳明在天津任职。王濳明与罗振玉的女儿结婚,一起在天津生活。信中提及的罗君楚为罗振玉之子。这些信件是理解王国维先生和他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与周围人物之间关系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对研究王国维先生为人很有意义。发表这些信件,承王国维先生的公子王登明先生的同意。王国维先生女公子王东明女士,后台湾回北京扫墓时,也对此事给予了支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给予了帮助,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7.
姜慶剛 《中国文化》2012,(1):163-169
吴其昌(1904-1944),历史学家,字子馨,浙江海宁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唐文治等,毕业后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导师,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其治学范围广泛,对于训诂、音韵、校勘等均深有造诣。著有《殷虚书契解诂》、《金文历朔疏证》、《金文氏族疏证》、《金文世族谱》、《宋元明清学术史》、《朱子著述考》等。  相似文献   

8.
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早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学习中国古史和汉语古文字学。王、梁等人为一代学界钜子,学贯古今,涉猎甚广。先生承其学风,学路宽广,在先秦史、汉语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四川地方史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9.
读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9)一书,不禁想起这位湖南湘乡人士的名同乡曾国藩的领军作风:“扎硬寨,打死仗”。其用力之精勤、辨析之深微,迥异时流,令人心折。至于此书的具体成就,单是其中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穷本溯源,厘清“境界说”与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澄清80余年围绕不去的迷氛,就已是极大创获。总之,这是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正今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徐中舒(公元1898—1991),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1929年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8年受教育部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川大历史系教书育人,著书  相似文献   

11.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12.
刘正 《寻根》2008,(1):112-122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大名鼎鼎的义宁陈氏,其始迁祖是陈寅恪的六世祖陈腾远.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23日,系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原定这天举行的建馆40周年庆典暨改造装修工程竣工重新开馆仪式,由于“非典”突袭,在延迟两个月后终于7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大型主题展:展示中国美术发展概貌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伊始,隆重推出一个大型主题展和大小5个藏品陈隆重举行。焕然一新的中国美术馆以其丰富的馆藏陈列、精心策划的大型主题展览、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及一流的现代化设施,迎来八方观众和艺术界众多名流。列常设展。以《开放的时代》为名的大型主题美术展启用一层9个展厅,征集全国1940年后出生的126位画家的代表性作品,依照5个学术…  相似文献   

14.
陳鴻祥 《中国文化》2007,(2):156-158
王国维从事词曲的搜集、校理,始于《曲录》;而《曲录》之作,又缘于“偶得仁和吴昌绶(伯宛)所作《宋金元现存词目》”;由此,使他俩结下了词曲之缘,成了学术上的挚友。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史学三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在近代学术界,陈寅恪特别以渊博著称。从中国传统的观点说,他可以算是“通儒”;从西方启蒙时代的标准说,他近于“百科全书派”。因此他并不仅仅是一位现代所谓“专家”。但是通观他毕生的著述,其主要贡献确是在史学方面。就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仍有必要对他的史学观念作一较全面的论述。 西方汉学界现在已有人注意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但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尚有待深入发掘。从史学史的角度看,陈寅恪史学观念和实践的前后变迁是我们所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这些变迁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28-29日,欧阳修学术研讨会在欧阳修的诞生地--四川省绵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绵阳三江文化研究院承办.三江文化研究院院长管文虎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会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进一步讨论欧阳修的生平学术;二是研究策划2007年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之际四川绵阳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陈勤奋 《东方文化》2000,(6):116-121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曾论及自昔大师巨子之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所言不仅在学术思想方面,更在社会道德与习俗方面。在《赠蒋秉南序》中,又从欧阳修撰《五代史》,“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遂一匡五代之浇淳,  相似文献   

18.
陆俭明 《世界文化》2011,(12):4-I0004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教授并转《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 值此“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之际,谨在此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研讨会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9.
李怡 《东方文化》2001,(1):81-86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和宗教学家,是本世纪的学术大师,其中《柳如是别传》是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巨,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多年来知识的积累,在其晚年目盲体衰的恶劣条件下完成这部作品。“全书八十余万言,以柳氏本末为主,而附之以钱氏有关事迹,并详述柳氏与陈子龙、程孟燧、谢三宾、宋徵舆、李待问等人的交往关系,多发前人未发之覆。”  相似文献   

20.
编辑手记     
《东方文化》2000,(3):127-127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有好些“现象”值得谈论,譬如“郭沫若现象”、“茅盾现象”、“何其芳现象”、“曹禺现象”或“马寅初现象”、“陈寅恪现象”、“顾准现象”等等。如果谁有兴趣,可写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现象学”,那一定很有意思.也一定很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