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存在、性、笑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进行了分析。他把对荒谬专 制的抨击、讽刺与对人类本性、存在弱卢、的理性思考联系起来。对于昆德拉,性 是探寻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笑产生于人物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偏离甚 至对立,人们怀着崇高庄严被历史的非理性推入了可笑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文本分析入手,探求在荒谬的境遇下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将反抗荒谬进行到底的独特的精神关照。《黄金时代》以黑色幽默的手法作为主流话语的对立面,以性作为王小波笔下挑战权利、反抗荒谬的有力武器,最终阐释了关于自由和存在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作者通过解构元叙事,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命运;通过戏谑手段,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处境,同时通过性荒诞描写,批判知识分子文化精神。从作品的解构主义形式人手,并结合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影响,探讨《红拂夜奔》中的批判精神,将是解读王小波作品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作者通过解构元叙事,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命运:通过戏谑手段,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处境,同时通过性荒诞描写,批判知识分子文化精神.从作品的解构主义形式人手,并结合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影响,探讨<红拂夜奔>中的批判精神,将是解读王小波作品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不涉及政治批判,只关注人的存在.他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是一幅"存在的图",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短暂的人生轨迹.但是这幅诗人的人生画卷却明显地呈现出灰暗的政治历史批判底色,流露出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怀与宽容以及对历史政治压制人性的无奈与控诉.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在阐清托马斯挚爱主题源头的基础上,立足于比较文学的视野,通过对《生》与《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好笑的爱》等一些具体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解读,来更为准确地把握昆德拉对于托马斯挚爱主题的探究和发展。作者通过对阿里斯托芬与昆德拉在挚爱主题层面上的关系的探究,以及对于昆德拉挚爱主题的几点思考,穿插阐释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挚爱主题对于读者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性与政治是昆德拉的小说关注的两大主题。在他看来,性是探索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作品中四个人物的色情生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灵与肉"的冲突,从而揭示了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以展现他们在成为亡国奴之后所受到的心灵摧残和煎熬。  相似文献   

9.
黎娟 《文教资料》2007,(7):16-18
“Terminal paradox”一词直译为“绝对的自相矛盾”,其中包含了“荒谬”的含义。米兰.昆德拉认为世界充满了暧昧性,现代世界已经陷入存在的被遗忘,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陷阱。从这样的世界观出发,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幽默性、思索性、声音和观点的多样性等特点,而“终极悖谬”的小说观正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0.
米兰&;#183;昆德拉作为独具特色的当人菠说地种寓沉痛和辛酸于幽默调侃的笔调,昭示了显著的风格,这种幽默的笔调被许多评述者称之为“昆德拉式的幽默”,它是智慧、笑、喜剧、讽刺、幽默、悲剧意识与积极态度浑然天成一体,构成一种形而上的幽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本分析入手,探求他对生命存在之谜的思考路径。《黄金时代》是以逻辑的推理演示了逻辑在生存境遇里实存与虚拟相交织的荒谬性。作者王小波放逐了爱情神话与英雄神话,从真正的民间立场上,逼近生命的意义所在: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在特定时空内王小波找到了生命与存在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彻底的反讽,在其作品中展示出超然的价值境界,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同时折射出王小波对现实人生独特而普遍的体验,一种深刻的忧虑与关怀,他体味着对生命和生存中的真味、真源和真义,并因此产生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的小说揭示出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革命逻辑,洞悉了特定时代的荒诞.革命逻辑重视伦理和功利,远离理性与事实.小说还对性进行了重新书写,以性为反抗世俗极权的重要据点和途径,并且解除掉覆盖其上的重重文化语码.让性回到它的自然状态.王小波向往有趣,小说充满了游戏精神.借助黑色幽默,以喜剧形式书写悲剧内容.总体来看,王小波使智慧成为小说本身的一项重要质素和小说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昭示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王小波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中,权力对话语的规约是造成言说主体异化的重要原因,作家对话语管制的方式、流程、目的等加以"黑色幽默"式的揭示与批判,尽显真实与荒诞之间异名同质的关系.此外,对话语权和自由言说的渴求,也是王小波致力于主体救赎的途径和标志.  相似文献   

15.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与诗意是王小波小说最鲜明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对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文本分析 ,展示了这两种创作品质在这篇小说中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以"回电"的方式面向普通读者解读王小波作品,是系列解读之一。《三十而立》是王小波整个艺术创作的奠基作品,是其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后期小说的雏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一个故事、一个梦、一个谜"的格局,深入分析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并与《时代三部曲》中其他王二们作深层对照,指出众王二与此王二一脉相承,体现其随着岁月流逝,从快乐到苦闷、从纠结到绝望这样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和《黄金时代》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荒诞是中美黑色幽默小说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以王小波为代表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家,在对文学共生意识进行祛魅时模仿了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的创作方式。虽然两本小说都从阈限视阈出发描写了个人与体制带有"道德疯狂"色彩的对抗,但《第二十二条军规》着重以寓言的形式描写了荒诞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逻辑,而《黄金时代》则因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而带上了后创伤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扬。王小波散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彰显着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望。本文尝试对王小波散文的"异类性"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王小波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的对抗方式,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