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英 《当代传播》2003,(3):45-46
国人重“经”,这既是一种学术传统,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本力图从“经”的内化入手,简略探讨“经”在其语言现学术价值现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传统的传播取向的影响。从而提出传统的传播活动不大重视语言本身的传播功能,但却有看法古法上和阐释活动的信息加工和信息生成的自觉,同时还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有必要借鉴和整理“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3.
庄育飞 《图书馆论坛》1999,(5):28-29,27
1 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人们在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对传播的构成要素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传播要素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传播由谈话者、说的话和听者三要素构成。一直到1984年,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韦尔教授在《传播社会的组织与功用》一文中提出的“五W”传播模式(见图1),这是人们最常引用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Who)、信息(What)、传播渠道(Whichchannel)、受传者(Whom)、传播效果(Whicheffects)。  由…  相似文献   

4.
王安琪 《今传媒》2023,(5):118-120
本文在分析“5W”传播模式和PDCA循环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向动态循环传播体系,改进和丰富了“5W”传播模式,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环节以及传播全环节分别引入PDCA循环,并提出了对应的传播策略,旨在提升健康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6.
汪成军 《青年记者》2012,(17):22-23
1959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贝雷尔森无限悲痛地预言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甚至得出了“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彼时,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开创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作为“主流范式”长期主导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取向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效果研究过于集中在个体行为态度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必然遮蔽了宏观的、历史的研究,结果使整个研究领域“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①“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深陷泥潭的传播研究,刚刚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詹姆斯·凯瑞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以使传播研究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媒体人类学到底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对“媒体人类学”与“媒介人类学”在表述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然后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理论视野三个方面对媒体人类学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回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作者之一的研究经验(主要是相关的理论表达),对“民族志传播研究”所做的理论进行简要说明,该说明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志传播研究”对媒体人类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可能的“回馈”。这样的讨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区隔,彰显中国传播研究的自主性,或许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位常娥 《新闻传播》2009,(10):22-22
一、两种传播观与两种满足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开始就对传播研究做出了一种新的划分“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相似文献   

10.
王萌 《新闻界》2005,(6):140-140,14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的诞生。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第一条短信。直到今天,手机短信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中,它迅速被国人认可并接受,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和娱乐工具。短信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形成“点——点”、“一点——多点”的交互立体传播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短信传播中信息的流通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随着短信息转发速度的提高,信息会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1.
卢锋 《视听界》2004,(6):48-50
从心理学的认识一致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互向模式,对我们深入认识和改进目前的科教电视传播现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互向模式启示我们,在科教电视传播中,既要充分发挥“精英阶层”的作用,也要发挥公众的作用,而且要促使传播进一步改变传播理念,即从科普的“单向传播”向科技传播的“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有关图书出版的研究现状,基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传播路径以及传播效果这五个维度构建了图书出版文化传播力研究框架,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与理论研究。研究显示,近年来,相关主题的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热点纷呈,但是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事实层面及建议对策方面较多,而相关理论应用与体系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09,(14):125-125
有本书,叫《弥漫的传播》。用“弥漫”来界定传播,我还是十分赞同的。当下的传播状态,的确很难用“线性”或者什么单一模式表达,传播现象,已经和烟雾一样,弥漫在眼前,穿透了你的毛发、鼻孔和喉咙,让你无法拒绝。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2):48-51
本文在对十年来我国政府形象传播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归纳了国内有关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所涉及到的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要素及传播模型的研究、传播困境及对策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地方政府和组织机构的形象传播研究以及其他视角下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本文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的若干问题和改进方向,藉此为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皇权至上的政治格局决定了当时“定于一尊”的传播体制,也就是说,皇帝本人,他“不仅是社会最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又是社会信息最权威的裁断者”。这种传播格局对传播效果和传播双方来说都有与一般的传播活动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对未成年的皇帝,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同时也赋予了其特殊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可称为“第五媒体”。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所谓“手机媒体”仍然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手机仍然是“第四媒体”。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一下理由。  相似文献   

19.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去中心化”“众声喧哗”的网络虚拟空间内凸显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传播模式、信息架构、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尝试把握新型传播形态的脉搏,以不同以往的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