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是用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可以凭借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施展它对整个社会的统治。通过对作者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描述的20世纪初中国民间法制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白鹿原这一典型的宗法制度社会,准确的展现了白鹿原上宗法制度的存在与变迁,阐释了宗法制度两面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封建宗法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痛苦 ,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白鹿原》从众多女性命运出发展现这一角度 ,揭露了在白鹿原这一典型环境中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迫害 ,进而揭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辨证关系。通过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不同厄运 ,让作者从笔下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相似文献   

3.
封建宗法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白鹿原》从众多女性命运发展现这一角度,揭露了在白鹿原这一典型环境中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迫害,进而揭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辨证关系。通过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不同厄运,让作者从笔下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中祠堂意象出现175次,并且其每次出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作者是有意凸显祠堂。《白鹿原》将具有儒家文化特质的祠堂意象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关联,通过其功能演变的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演变历程",也是呼应小说开头书写"民族秘史"的主旨。通过其命运流变的过程,揭示白鹿原上家族命运的变迁及以祠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窘境,暗含作者关怀、思索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分析《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形象化地展示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但是展示的毕竟是儒家文化的过去,至于如何由过去走向未来,《白鹿原》没有明确的回答,它只是一面镜子,引起我们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如果勉强说它给我们重建文化指出一条道路的话,那就是我们只能从传统文化中走来,但我们又必须从传统文化中走出。  相似文献   

7.
封建宗法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白鹿原>从众多女性命运出发展现这一角度,揭露了在白鹿原这一典型环境中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迫害,进而揭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辨证关系.通过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不同厄运,让作者从笔下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相似文献   

8.
对于《白鹿原》而言,性观念与性心理的挖掘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深度的探讨乃至对儒家文化的深沉思考能否取得成功与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嘉轩和白孝文性观念、性心理的解读,展示《白鹿原》非凡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正面审视了儒家文化,描述了这种曾经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在充满灾难与厄运的本世纪上半期社会,由自足、挣扎到变异、衰退的过程。白鹿原是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组织的活标本,而村落家族文化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质,故此白鹿原家族文化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发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奥秘。作者在沉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觅精神资源的同时,显示了家族文化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10.
史诗式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史诗性结构,还表现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白嘉轩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位儒家道德的忠实实践者,他是儒家文化渗透到白鹿村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身上闪耀着无穷的魅力,他的一生就是实践儒家文化的一生。他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既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又是一个冷血的封建食人者。这一形象具有复杂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史诗性作品,极具悲剧色彩。它描绘了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浮,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触叙述出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历史的沧桑巨变,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一部气势磅礴、意义深厚的长篇小说,它成功地通过一个家族史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生活,男性虽然贯穿了整部小说,但是女性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的生活境遇、命运在这关中平原礼教吃人的环境中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巴金的《家》中, “家”是革命的对象;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 “家”是维系民众生存的精神性力量.“家”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地位变迁,显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悖论,展现了“乡土中国”精神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张恒 《现代语文》2009,(7):108-108
陈忠实的《白鹿原》里有大量服饰描写,作者抓住白鹿原崇尚古朴的服饰审美文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读者展示了白鹿原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历史意识为分析对象,梳理小说叙事对于众多历史意识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小说书写集体史的独特实践。在小说叙事展开中,无论是白嘉轩和朱先生,鹿子霖和田福贤,还是鹿兆鹏(白灵)和岳维山,几乎都封闭在自身的历史意识之中。真正经历冒险的主体是黑娃与白孝文。他们接受了不同历史意识的教诲,从而使叙述的动力性展现了出来。通过对于这一叙事轨迹的解读,可以发现《白鹿原》在后革命时代回归儒家文化的深层原因其实源自对于虚无性的焦虑。如何重新来讲述我们民族的“故事”,从而抵抗这种历史意识的“坏的无限性”,成为当代文化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嘉轩两个人物生命轨迹的分析,反映出人物中所承载的传统儒家文化,揭示了《白鹿原》作者的思想主张——吸取传统儒家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两部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为代表,以中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为背景,聚焦不同时代青年人的成长之路,分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与挣扎,探讨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索与追问,为社会变革时期农村青年人的成长之路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大部头     
如果说上期我向你推荐的《穆斯林的葬礼》是近20年来中国人写得最优美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么,《白鹿原》则是近20年来中国人写得最厚重的一部长篇小说,因其厚重,这部小说同样获得了中国小说最高奖项——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雄奇的史诗般的作品,它通过陕西渭河平原50余年变迁的历史,展示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小说描写了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间、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从正面描写儒家文化的力作,小说通过各方面展现儒家文化。朱先生、白嘉轩、黑娃这三个典型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三个层面在20世纪的命运,本文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