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指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甘肃省五所高校为例,分析学生在“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价值性目标为导向,增强学生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多方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建设“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从课程体系建设、支持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为"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浙江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初显,但同时也存在着创业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制度建设个性特色不够、激励机制引导作用不足的问题。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判断关键要素,深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成果产业化收益分配格局等举措。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不够成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匮乏、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政府和学校扶持力度欠缺等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以河北省为例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在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机制。  相似文献   

6.
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并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大学生创业热潮。在此理念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等瓶颈。据此,亟须通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创业的思想动态来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校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求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制度设计不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人才培养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创业性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兴趣和特长;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主要问题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创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创业教育实践协同难等。集成创新理论为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运用集成创新理论分析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为集成要素分解不够、集成模块合成不够、集成效应倍增不够。因此,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改革应坚持集成创新的科学理念,在充分分解专业创业教育集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融合与优化,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强大的集成体,有效实现集成倍增效应,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高校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受到教育体系不完备、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影响。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所面临的困境分析,提出高校应采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全程育人体系、积极吸取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引入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团队成员、健全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相关举措,以此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前571—480)、毕达哥拉斯(前580—500),这两位东西方的哲学巨人,他们尽管生活在不同地域,却几乎在同一个时期,提出了"一"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这个思想。他们同期或稍后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乃至他们的追随者们,受到或未受到他们影响的部分哲学家们,其共同之处,也都是一致地将"一"视为万物的本源。在伊斯兰哲学家那里,真主(安拉)就是终极的"一"(1)。试图从伊斯兰的原典文本中找出如此众多的哲学家一致认"一"为本,这一普世价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一构想对于中华文化的输出意义重大。"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输出面临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文化交流方面消除障碍,提升大国形象,促进文化输出,最终实现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绵延五千年的中医学不仅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之瑰宝。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生命观、自然观、生活观,是人类史上一份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对中医的正确认知、对"互联网+中医医疗"的正确认知以及对中医跨文化传播主要问题的认识这三个方面论述对中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建设"一带一路"为背景,以翻译在文化外交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切入点,对新形势下中国译者的角色进行定位,提出译者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双向翻译策略:自信传播,积极推介;包容吸纳,取长补短。译者既要尽力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特色以扩大国际影响,又要注重汲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本国文化,从而维护并建设"一带一路"的和谐文化氛围,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物一权理论及其基本原则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从分析一物一权原则的界定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然后利用一物一权原则对现代社会的特定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完善一物一权原则的对策,旨在为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以来,在农村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更大空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就反思教学模式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中的应用,提出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思考,以期就"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进行路径与机制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关键词“glocalization”为个案,通过从词源上把握其复杂的内涵,根据术语翻译的一般原则,探讨既有译名的得失,分析特定情况下“一名多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就长期未决的术语翻译问题,尝试提出一个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Supposing "Duoyan" were to fall into a manure pit; let us do some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his theory.  相似文献   

19.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单位,为了将好事办实,在学校构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人本化、规范化、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总框架下,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初步构建了具有本土化特征和本校特色的"11531"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创新探讨--以奉化电大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推动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全新的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的成功有赖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根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特点,从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