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是集市、城市的“市”吗?不是。“市”与“市”是形、音、义都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2.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盛欣 《教师博览》2023,(30):25-27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双减”“双新”(2022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深耕汉字教学研究领域,树立汉字教育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能力,触摸汉字文化内涵,发挥汉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巳”“已”“己”是三个常用字,同学们在运用中常犯错,主要原因是对这几个字的音、形、义混淆不清,教学中不妨这样来区别:  相似文献   

6.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数形结合,往往考虑的是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形”中觅“数”、“数”上构“形”当中,通过相互转化,能够有效的解决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函数、向量、集合等等.  相似文献   

8.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9.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0.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需要处理,比如“羽”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处于上面时,其中的“钩”要写成“竖”,同样“雨”字处于上面时,第三笔“横折钩”要写成“横折”等等,这类型的问题是书法上的要求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品”字型结构的汉字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大部分都不常用,有些甚至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句式转换是推导“V_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VP+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双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VP+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_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通过实词“比”的语义及语义结构来探寻副词“比”和介词“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关注了相关双音节的副词、介词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常常用代数的方法去处理几何问题,也经常借助于几何图形来解决代数问题,这种“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它可以把原来抽象的“数”借助直观的“形”来阐明中间的复杂关系,即“以形助数”;也可以把原来变化莫测的“形”用“数”来说明其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作用是把音、义结合的语言记录下来,因此,汉字的栽体是它的形,汉字的内涵是它的音和义。汉字把有声语言的听觉信息转换为汉字符号的视觉信息,这些符号所负载的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单位。形是字的本身,字音和字义是字所记录语言的声音和内容。认识、研究汉字,实质就是认识、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形音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谈“0”和“零”这两个常用汉字的异同,从而回答“0”=“零”与“零”≠“0”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之维可以从形态与形式、把握时代的要求、多样性与变动性等内容上予以科学把握,“质”之维可以从内在本质规定性、普遍性的质料、一致性与稳定性等内容上予以科学把握。在现实层面,“形”与“质”不可相分,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为此,要注意“形”与“质”相互分离的问题,深刻把握“形”与“质”相互统一的意义,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与“质”相互统一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做客”与“作客”形近音同,但含义截然不同。人们常常在该用“做客”的地方误用“作客”,例如: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对“象”与“形”的全方位诠释,实现了两个转向:1、“始形为象,终象为形”——从哲学到艺学表现为外观察向内省转向;2、“象”与“形”二元的互融——从艺学到以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可视为内省向多维空间转向,从而赋予二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当代艺理论本土概念缺席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肖騤 《语文知识》2010,(3):82-83
文章主要考察《说文解字》中含“从X”的字在形体上的结构类型:既有独体结构,又有合体结构;合体结构中又有“形+形”、“形+义”、“义+音”、“义+义”等,只有“义+义”型才与六书中的“会意字”相当。文章认为,六书不等于汉字的结构类型,其中可能有部分重合,但总体上适应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20.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