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十年来李存葆以大气、恢宏的“大散文”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次获“韩愈杯”、“孔子杯”等散文大赛一等奖;多篇散文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也多次以头条转载他的散文;2005年散文集《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2.
语文十册《在仙台》是一篇叙事散文,节选于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在仙台》作者回忆了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的片断学习生活。文章主要记叙藤野对“我”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  相似文献   

3.
有学生来信问我:“高考时常有一些散文题目,例如前几年的全国考题《尝试》,上海试卷的《遥望星空》、《面对大海》,如果遇到这种题目是不是应该写散文?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前面一个容易回答:应该写散文。虽然高考作文题常有“文体不限”那句话,但每一个题目仔细想想是有差别的。例如《遥望星空》、《面对大海》一类题目,最好还是写成散文为好。因为你去论证“什么叫面对大海?”“为何要遥望星空?”显然不恰当,而要去写一篇切题的记叙文,有时又很难编个恰当的中心。所以结论是应当写散文。但是第二个问题却很难回答,原因有二:一是我虽然也写…  相似文献   

4.
论及香港散文,总得提到小思。小思,原名卢玮銮,1939年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该系任教。从1973年以来,她的散文创作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丰子恺漫画选绎》、《叶叶的心愿》、《彤云笺》、《小思散文》等十余本。她的散文以独特的风格和鲜活的特色而受到好评。《香港文学》1985年第三期曾出版“卢玮銮特辑”,多位香港、台湾与大陆的评论家就小思的散文发表过很好的意见。概而言之,或许可以用以下文字综述小思散文之特点:小思散文“内中有人有事有  相似文献   

5.
简女贞本名简敏女贞,1961年生,台湾宜兰县人,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现专事写作。曾获台湾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国家文艺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作品以散文为主,著有散文集《水问》《私房书》《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七个季节》《梦游书》《顽童小番茄》等十余种,人称具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被誉为“台湾女性文学天宇上升起的散文新星”“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余光中语)。作为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之一,她经历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针对张守仁先生提出的所谓“新散文”展开讨论和批评。散文究竟应该怎么写,显然已成为散文界同仁广为关注的问题。先生提出的“新散文”主要以《转身》、《麦田中央的坟》和《告别五千年》等为代表,认为这些散文“勇敢地冲出了(传统散文)的围墙,向小说、戏剧、建筑乃至生物学、哲学借鉴手法……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等等,文章认为,散文可以创新,可以变变花样,但不能背离散文创作的写实性原则;散文毕竟是散文,不属于虚构性文体,倘若散文也能虚构了,散文也就等于死了。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二年草原春曲(散文、署“端木蕻良”)“通讯”。“内蒙古纪行”之一。一九六二年一月初作于北京。原载一九六二年一月七日北京《大公报》第三版。收一九八○年(无出版月日)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散文集《火鸟之羽》(“中国新文学丛书”第一辑“十册”中的第八种)内。并收一九八六年六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花·石·宝》(“散文丛书”之一)内。  相似文献   

8.
巴金(1904——),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大作家,一贯热情、真诚、严肃、勤奋。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他潜心于各种样式的散文创作,出版了《巴金近作》、《巴金散文选》、《探索与回忆》、《心里话》、《愿化泥土》、《十年一梦》、《控诉集》、《巴金书简》等集子;特别是于1986年出版了《随想录》五集(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并获新时期全国散文(集)荣誉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好些长篇散文,例如《怀念从文》(《散文世界》1989年6期)等。由于这样,他的散文,成了我国新时期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一、背大作家巴金早年在《谈谈我的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他喜欢写散文而且写了十多本散文集,首先应该感谢以前的老师强迫他背《古文观止》。茅盾背《红楼梦》也成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古代文化散文在全国各地高考卷中频频出现,为方便同学们备考,我们推出这期“古代文化散文”专号,将《孟子》《墨子》《荀子》等十余部文化经典中的近四十个精彩选段呈现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散文的诗意美 ,应该是散文中的自然景物理想化的最高境界 ;诗意美的散文 ,应该像许多诗歌那样 ,有着美丽丰富的意象 ,含蓄隽永的思想 ,充沛细致的情感 ,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散文同其所具有的诗意美的关系 ,犹如苹果同其汁液、织物同其纬线的关系一样———苹果和织物的品类不同 ,其汁液和纬线的“诗意”也就有异了。因此 ,不同的散文 ,其诗意美也是独特的“这一个”。《紫藤萝瀑布》的“这一个”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思想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紫藤萝瀑布》的意象 ,新颖独特 ,美丽动人。…  相似文献   

12.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而理解铁塔形象的内在含义则是关键,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4.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是散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三美”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力。那么,如何进行“三美”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线索入手,学习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它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谈。它写作自由:样式,语言,全无定格。从内容上看,散文又是聚焦的。无论怎样散的材料都被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题———即散文的“神”。例如《我儿子一家》,材料散得不得了,二千多字的文章,零零杂杂写了十多个人物,十七八件…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我国出版了四种散文刊物,计有:《散文》、《时代的报告》、《人物》、《随笔》。《散文》创刊于今年一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十六开本,月刊。这个刊物主要发表散文新作,此外还开有“月季花”“履痕处处”“文苑觅踪”“海天片羽”“艺园拾英”“风物志”“科学小品”等专栏,介绍新人新事,祖国风貌,往事漫忆,科学知识等。“笔谈散文”专栏,则介绍散文的发展和一般知识。“散文名作欣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牛棚”小品》(最初发表于《十月》1979年第3期。后收入《丁玲文集》第5卷)和杨绛的《干校六记》(三联书店1981年7月版),实在是当代文学中写“文革”的散文珍品。“文革”这头怪物闯入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十年,造成了难以数计的大大小小的悲剧,两位年已古稀女作者以她们丰富的阅历,优美文笔,痛定思痛,写出了“文革”中亲身遭遇。  相似文献   

17.
珍藏岁月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1,(9):F0002-F0002
金文明,1936年生,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现任《咬文嚼字》编委。主要著述有《金石录校证》《语林拾得一咬文嚼字精选100篇》《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等,主编《中华古汉语字典》。  相似文献   

18.
《墨子·公输》中“请献十金”的“十金”,现行初中第五册注为:“金,古代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这条注释是错误的。其它有的将“十金”译作“十两黄金”(余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当成“十斤黄金”(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也值得商榷。古人说:“币货易改,转不相因”(《国语注》),历史上货币体制和流通方式是不断演变的。金,用来指称一个单位的货币,质地、数量因时而异。因此,看某一部作品中的“金”是什么样的货币单位,首先要确定其写作年  相似文献   

19.
荆有麟光先生在《鲁迅回忆》中讲到,鲁迅曾说《过客》一篇,在他脑筋中酝酿了将近十年。这仅有3000字左右的一篇散文诗剧,竟是作者酝酿十年的心血结晶,这启示我们,对《过客》的深邃内涵,仍需我们深入地探讨。目前,研究者们对《过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赞扬了“过客”不顾劳顿,艰苦跋踄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根据散文诗的气氛和形象,认为它表现了作者的彷  相似文献   

20.
“当人们充满激情地总结和欢呼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时”,①众多的人们曾为散文有逊于小说成就之赫赫而焦躁;当“新时期文学骤然跌入一九八七年的冷谷”②“已经从前几年的高峰”而“在这三几年里滑进了低谷”③之际,众多的人们更深深地思索和探寻振兴散文之“道”。刘再复同志在其《散文与悟道》④中说:“散文的发展在今天”,“我觉得主要问题又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技巧之外的‘道’。”他说:“‘道’真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它是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一种灵魂,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内在的哲学意蕴”。他盛赞“巴老《随想录》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在七十年代末心灵上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