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3.
张卫 《河北广播》2005,(5):74-75
广播作品创优,是每个广播新闻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如何创优呢?近年来,笔仔细阅读了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广播精品,颇有收获,那就是广播作品创优必须在“特”、“活”、“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对于“弱势媒体”的这一新说我是最近才接受的,其实作为一种现象它早已存在,只是它更形象地比喻了当今社会激烈的媒体竞争。眼下报纸电视甚至网络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惟独广播显得冷冷清清,特别是县级广播更是门庭冷落。广播在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场面已成为历史留在老广播人的心里,“广老三”的称号更是把广播定格为一种弱势媒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广播行动”的思考与实践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创造性推出广播行动,全方位张扬广播个性”是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宣传工作的一个主体思路。1994、1995两年间,山酉电台集中进行了100多项“广播行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一、“广括行动”的提出h9...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与约翰·贝克合作的开创性著作《注意力经济》一书中,系统地探讨了注意力对商业经济的影响。广播既是喉舌,也具有产业属性。沿着“注意力”这个独特视角审视我们的广播运营战略,好比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洞开一片新的天地,在广播的运作和经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黄斌 《声屏世界》2005,(12):66-66
继2004年央视少儿频道在全国200多个省辖市落地.全国各地各级电台、电视台也都开办了少儿栏目、节目.为广大来成年人创造了一个健康有益的广播影视环境。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为孩子说话,说孩于话.让孩子说话”的少儿频道(节目),在行动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大人(特别是节目制片人)认定的少儿节日普遍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少儿节目“成人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在参评金话筒奖以及其他奖项的广播主持人节目中,“念”、“说”错位,几乎成了一种常见病,颇有必要予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热线电话”节目要这样热吗?黄同世近年来,“热线电话”节目在广播中被大量运用,形成了一股“热”,有人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何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热线电话”节目在广播中的作用,不仅是对“热线电话”节目这种传播方式的认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广播...  相似文献   

11.
丁舒 《记者摇篮》2005,(5):26-26
有人说,广播电台的广播从“广播”向“窄播”发展几乎是世界广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播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受众细分”,这其中除了涉及媒体间的竞争.也引发了我们对节目“对象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杨越 《记者摇篮》2005,(12):41-42
标题如同文章的“眼睛”,地位至关重要。标题写得好可以使整篇作品为之增色,甚至让一篇平凡的文章立即鲜活起来,收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作为广播新闻基本体裁之一的广播通讯.其标题的意义更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3.
“户外直播室”是目前,看得见的广播的一种形态,一种尝试,自广东电视台1990年在国内率先运用这种广播方式以后,随着广东电视台系列台“城市之声”的成立,户外直播发展为“天天户外直播室,每天从上午10点至深夜12点在固定的户外广播室连续播出。至此,户外直播室在设置点上从“流动”发展到“固定”,从不定时发展到“常规”形式。几年来,“城市之声”电台透过多个户外直播室和户外活动确立了它在听众中“看得见”的广播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王川 《中国广播》2008,(11):67-68
多媒体时代,广播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数字电视、互联网、3G手机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不断壮大,广播原有的时效性、互动性和伴随性的特点越来越被弱化。如果说前几年,广播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新闻、交通、经济、文艺、健康等系列“窄播”特色模式,其收效有目共睹的话,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交际形式和交际工具。“广播”这门声音的艺术,是交际形式最适宜的栽体。在“声音”这片天空中,“语言”承栽了许多广播同仁的希望和理想,借助它,我们展开“想象”和“自我”的翅膀自在翱翔。  相似文献   

16.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17.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质疑“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底4月初,首都两家报纸均报道了“第五媒体”开通的消息,其中称数据广播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阅后,笔者颇有疑问。据周小普著的《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定义:“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现在还可加上网络广播和数字广播。”不难看出,数据广播本质上仍属广播,只是传播技术有所突破。报道中写道:“数据广播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变成‘一个个0和1’进行数字化,然后…  相似文献   

19.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20.
丁霞 《声屏世界》2008,(12):46-46
在广播频率众多、广播受众与市场日益分化的今天,中小城市的广播媒体竞争尤为残酷与激烈。于是,“错位”竞争、“类型化、专业化”电台成为传媒业尤其是中小城市广播媒体关注和考虑的问题。笔者所在的新余市总人口110万人,城区人口50万,全市大小车辆13万辆左右,可接收到的广播频率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交通频率、文艺频率,的新闻频率、交通频率、文艺频率,周边地市的宜春台、吉安台,同一城市的交通广播、城市广播、渝水车电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