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高职英语专业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做到学生毕业后与岗位零距离接轨,从而保障英语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对东北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以及对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岗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比对分析,构建了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产业,它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对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的作用大。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物流人才紧缺,但我国物流专业就业并不理想,形成了物流需求与物流人才供应错位的怪圈。加强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对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理性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教学改革则是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朱叶 《海外英语》2023,(23):232-234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带动物流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高职物流英语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高职物流英语教学的现实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探索高职物流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以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现代物流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在达成人才共育理念共识基础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措施与手段。它既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校企共育"需要以"人才供需联合体"和"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为保障,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人才能力对接和人才成长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二者相互制约,互动共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数量和质量与发展规模的不匹配、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培养理念与产业对接失调等,需要通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根本、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考核标准、调整产业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民办高职认同度来突破高职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联合行业品牌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国内外高校和知名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型虚拟实训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动态需求,逐步实现高职物流专业及其专业群为国家重点物流服务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分析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现状,在辨析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基础知识、物流信息系统实操、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物流专业英文等影响高职物流人才就业的关键能力基础上,结合福州市物流企业的招聘需求,使用RP/SP方法设计问卷调研福州市人才市场需求,建立二项Logit模型。结果显示:数据分析与处理、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物流系统实操、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基础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为企业选择高职物流人才时较为看重的关键能力。结合参数替代率结果,从培养体系建设、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实操能力提升、跨专业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推进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明确劳动力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为物流高职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分析30243条网络招聘信息挖掘社会对物流技能人才的需求,利用TF-IDF算法、LDA主题分类模型对招聘信息进行主题聚类和分析,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技能的需求类型主要为物流基础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最高的是国际物流技能,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物流基础技能课程为主,国际物流技能课程量较少,能力素质课程更是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重点领域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接产业需求,形成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努力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为契机,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探索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的路径。只有突出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的就业导向特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应用文化产业人才,高职文化产业类人才才会在行业和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战略性调整。对当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河北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路径选择,以实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吻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专业岗位尚不成熟。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成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主战场,其校外实训内容更是拓完学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目前高职物流专业设置的弊端,完善了物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并从基础设施储备方面阐述了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训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课程导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就要构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无缝对接,使会计专业理论与产业集群实践相结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上新兴的产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性,可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对2011-2018年间广西产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相关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中低端人才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偏低、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错位等突出问题。需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程度,作为"需求端"的产业界要真正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作为"供给端"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走特色化专业建设道路,建立起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有效对接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毅 《成才之路》2015,(3):51-52
通过对特定区域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与当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以定性研究的方式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企业岗位对就职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通过改进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办学理念,培养毕业生的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增强高职人才的就业能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为企业及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动态需求,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基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天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是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互动性的典型案例,以此对其进行实证性分析,以期对目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应与产业需求对接?笔者认为,产业需求作为决定高校人才供给及专业设置适度与否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命题,现今仍有再次重申并取得更多社会共识的必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视角及操作层面入手,是合理设置高校学科专业及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采取多项措施,从专业建设、品牌效应、质量保障、宣传引导、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双向的适应过程。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理论,着重分析了所选对象扎实推进就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包括优化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搭建合作平台,大力拓展就业岗位资源等。并提出高职院校可供借鉴的经验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产业需求重心,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合作交流,多渠道拓展就业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