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妇好是商代君主武丁的妻子,是武丁时期一位地位显赫的杰出女性,她是活跃在武丁时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而且有商王颁赏的封地和属于自己的田产,有着独立的经济地位.其地位远远居于周代及其以后历代妇女地位之上.  相似文献   

2.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豫北重镇———安阳的西北郊新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该遗址位于安阳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深埋于距现地表25米以下。城的平面呈方形,城墙残存了部分基槽,宽度9米左右。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2000米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城内有丰富的文化堆积,清理出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据现掌握城内主要文化遗存的年代,可初步判断该城址的修建和使用的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商城。经专家学者现场勘察,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末商代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商代都城考古的重大突破,同时…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豫北重镇──安阳的西北郊新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该城址位于著名的安阳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深埋于现今地表2.5米以下。城的平面呈方形,城墙现残存了部分基槽,宽度9米左右。据钻探,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 2000米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 40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有墙的商代都城遗址。城内有丰富的文化堆积,清理出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根据目前所掌握城内主要文化遗存的年代,可初步判断该城址的修建和使用的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南城。 日前,考古…  相似文献   

4.
商代传播总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是一个以神为本的神权统治时代,神权政治与人神传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传播形态。商代传播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商代已进入文字传播的崭新时期;(二)商代已进入人神传播的鼎盛时期;(三)商代已进入叙事传播的初创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片散落的甲骨,深埋地下三千多年,上面的文字笔见刀痕,凝重而敦实雄厚,挺秀而洒脱天然,记载着武丁与爱人妇好的前生、今世和来世。一次,商王武丁出外征战,与下属部落少女妇好邂逅,睹其貌美而气宇轩昂。也许是被那种气质吸引,也许是那诧异的感觉令武丁心情荡漾,一见倾心,即刻决定娶其为妻。妇好很满意自己的豪门婚姻,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希望能够为武丁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久,外敌频繁进犯商境,妇好主动请命出战。武丁犹  相似文献   

6.
五、武丁托梦【题解】武丁是商朝中后期的一位贤王,他任用贤才治国,使已经衰弱的商朝一度复兴。武丁时有一个贤人叫傅说,他沦落为奴隶,在傅险服苦刑。武丁知道他是一个人才,想重用他,但当时中国社会还是种姓奴隶制,傅说的出身是一个奴隶,连自由民都不是,贵族大臣反对,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武丁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托梦说得到神的启示,商朝当有贤人辅佐。这个贤人的相貌如何如何。武丁告  相似文献   

7.
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俗仪式,包涵着极为丰富的诗学内涵。《尚书·禹贡》"九州"部分,是歌颂大禹治水的仪式颂辞。《诗经·商颂》是商代诗歌,《商颂》五诗是商代乐歌《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也是商代祭祀仪式日趋成熟和制度化的产物。《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也是楚国文学继承夏商文学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8.
江淮地区是商朝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早商和晚商时期加强对江淮地区的经营,除了商代早期出于追歼南逃的夏遗民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外,主要目的在于对江南地区铜资源的掠夺.整个商朝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仅局限于在淮河流域建立若干军事据点,商代东南境内的民族整合成效甚微.商朝对淮河流域行之有效的政治、军事经营,加速了商代青铜文明在江淮地区的传播,并对江淮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商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始终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墓葬中的腰坑,反映了当时丧葬仪式。通过对春秋以前墓葬内使用腰坑的历史叙述,可以了解商代墓葬腰坑的使用情况以及腰坑的性质,进而认识商代墓葬中的腰坑和房屋建筑中奠基的性质相似。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区商代遗存以及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为商代南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理清了湖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商代南土的变迁情况。湖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的中心在洞庭湖及湘江中下游地区,时代均属商代晚期,属于商文化系统。以湖南岳阳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存,是中商时期南土的一部分。岳阳费家河遗址为商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受到了中原商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湘江流域目前发现和发掘的商代遗址考察,除长江沿岸以铜鼓山为代表的小片区域外,长江以南其他地区无论在二里岗期或殷墟期都是很典型的土著文化,因此可以断定湘江流域有商一代未曾成为商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皞为“民神不杂”时期,少雌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顼“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12.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她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1976年墓葬被发掘,保存完好。其中出土玉器755件,是玉器出土最…  相似文献   

13.
礼乐文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献不足的问题,人们对商代在中国礼乐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很少.而商汤桑林祷雨为史书多处记载,是有商一代关于礼乐记载较多的事件.从此入手探讨<大濩>乐与<桑林>乐的关系兼及论证了阳城县为桑林祷雨的地望,认为桑林祷雨及<大濩>乐的制作反映了商汤把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和上帝的意志结合起来的治国思想,其中德治是其核心.认为商代礼乐的功用虽然仍以巫术宗教礼仪为主,但是也已经开始向治国和教化的工具转变.因此商代是我国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青铜酒器艺术与酒文化一样源远流长,起源于夏。现已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在商周达到鼎盛,衰落于春秋。在商代,由于奴隶主嗜好饮酒,并常有隆重的仪式,因而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青铜酒器的制作技术也随之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在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等专门以制作酒器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之风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制作基本上沿袭了商代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图案出现于商代,而关于青铜器上的鸟纹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进行分析,可知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大多呈现为写实形象,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趋向图案化、抽象化;对青铜器鸟纹史前渊源追本溯源,发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与商代青铜器鸟纹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商朝时期神圣而庄重的活动,青铜器便是祭祀的重器,是那个时代宗教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青铜器的研究亦能对商朝美学思想进行汇总,商代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且带有浓厚的统治阶级统治欲望,对青铜器的研究离不开它的形式美,从祭祀与纹饰两方面,分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为人们了解商代历史文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商代诸神与商代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商代是一个以神为本的神权统治时代。尊鬼事神、崇信上帝鬼神、迷信巫祝占卜之术,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在商代人心目中,诸神具有三种不同的权能:自然权能、战事权能和人事权能,它们通过不同权能主宰着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发展。商代人“万物有灵”的观念与多神崇拜的行为决定了商代信息传播的观念与运作。商代诸神不仅是万事万物之源,而且是万千信息之源。商代诸神是各类事件与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  相似文献   

18.
湖北应简称"鄂"还是"楚"?改名之争引激辩.湖北省是否应该简称"鄂",不仅涉及鄂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还涉及"鄂"的起源与迁徙,涉及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的"鄂"研究.商周时期,诸"鄂"有别.商代鄂国在南土,商纣王没有消灭鄂国."邘"非鄂国.周代有五个"鄂".晋国鄂侯是姬姓国之君,与商代鄂侯无关.  相似文献   

19.
商代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的文字材料,对研究汉字发展史和商代历史都是难得的重要资料。商代金文是金文研究中较弱的一个环节。将商代金文和甲骨文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试从词汇、语法的角度将商代金文与甲骨文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并试析其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