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新闻采访论》是四川大学新近策划并推出的“新闻传播学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主编邱沛篁教授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开创者之一,先后担任过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和新闻学院院长,写过不少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有着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自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他一直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本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著。其中,1989年出版的《新闻采访艺术》就是其以前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1989年以后,邱沛篁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新闻采访研究”课程,他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国内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经多年建设,该课程的教材已不在少数。然新闻传播实践日新月异,传播技术突飞猛进,全媒体时代已来临。媒介融合的现实背景,使传统的新闻采访方式与新闻写作方式都发生了变革,  相似文献   

3.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36式》和《新闻写作36术》两本书,于最近和读者见面。 该两本姊妹书,是作者刘善兴积20余年新闻记者、报刊编辑的亲身体验,历经1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的结晶。 《新闻采访36式》涵盖了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原则、任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高度浓缩了中外众多“名记”的成功采访经验。作者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原理,剖析案例,夹叙夹议,展示采访的细节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进行观照和对比,从中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新闻写作36术》掇拾前贤关于写作技巧的论述,罗列出近百种写作范例…  相似文献   

4.
邵飘萍在办《京报》的时候,既编报,又采访,还挤出时间去大学讲课,撰写新闻学著作。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四年连续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书。前一本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全讲采访,是我国第一部采访学专著;后一本书,也用了不少笔墨论述新闻采访和记者修养。可以说,重视采访,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是这位多才多艺的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他认为,“报纸价值之有无、大小,与新闻材料之敏捷、丰富、真确与否,有最密切之关系”。因此,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这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  相似文献   

5.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闻发现与表达》一书。该书是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欧阳霞多年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结晶。该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蓝鸿文先生的《新闻采访学》,我感到这是新闻采访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的必读书。 新闻采访学是探讨新闻采访实践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在新闻学中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问。长期以来,这方面的著作出版不多。据笔者所知中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著作是《京报》社长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巧性提问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加强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纵使你有才华横溢的文笔,而缺少新闻采访的实战经验,欠缺与采访对象之间有效地沟通,对于成就一篇完满的新闻稿件都是空谈。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之于新闻稿件太重要了,而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之于采访同样重要,本文就是笔者经过多年新闻一线采访实践,总结的几条如何维护与采访对象关系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0.
采访技巧是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新闻采访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不仅仅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同时采访过程还要突显出新闻事件的典型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作出浅显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而观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已经超出了新闻事实的本身,更加关注新闻节目中的亮点,可以说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新闻采访的需求,这就需要新闻采访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和理解一定数量的新闻采访技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自身的思考与体会,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展开论述,希望对新闻采访记者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社会新闻采写更是如此。因为,记者不分线,大多时候找到线索就要上,时间紧迫,没有过多时间思考和应对。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业务素质,更需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采访前和采访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经历,才能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熟识采访对象的情况,在采访中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  相似文献   

13.
水均益此次来西安是借第九届全国书市之机,为他即将推出的采访录《前沿故事》进行前期宣传。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在西安日报社新闻大厦,水均益与前来采访全国书市的省内外新闻同行进行了座谈。水均益丰富的采访经验、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对新闻报道的独到见解,令在场的记者获益匪浅。不久前水均益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精彩的对话,大家还记忆犹新。十多年不间断地外语积累使他在采访国际要人时游刃有余,交谈自如,就连英国首相布莱尔接受地的采访后都惊讶他从没到过英国,英语竟然这样律。话题就从他的英语开始了。水均益说:“其实,英语只是工…  相似文献   

14.
由济人撰稿的“新闻评论学讲座”,到上期为止,已经刊载完毕。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从这期起,开设一个新的讲座《新闻采访与写作》,由新华日报主任记者李大容撰稿。讲座结合采写实际,一例一议,生动具体地介绍作者积累多年的经验,将有助于新闻初学者学习掌握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731"亲历记     
曹振亚 《传媒》2001,(6):49-51
我长期在企业工作,闲暇热爱写作,多年的新闻采访与撰稿培养了我的新闻敏感。 1989年盛夏,在一次业余采访中,我写出《一个为用户着想的电气修理部》一稿,被市县报纸刊发后,原文主人公——吕万山老人拉着我的手,用恳诚的话语说:“小伙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拍摄了数百张新闻照片,一些照片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必须做到“新、快、真”三个字。新,就是照片立意要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当地贯彻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18.
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专家。可以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写好深度报道的法宝。我在多年的采写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深度报道的深度,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来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实现深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我在采写《春潮澎湃———许昌高效农业开发述评》(1997年3月25日《许昌日报…  相似文献   

19.
新闻暗访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和对同行采访流程的了解,得出了新闻暗访摄影特别适合负面题材、新闻暗访摄影需要做扎实细致的准备、新闻暗访摄影需要耐心和毅力、新闻暗访摄影与"明访"相结合、新闻暗访摄影能产生较好效果等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20.
<正>信息社会使人民群众对于信息传播的要求不断增高,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也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重视,因而新闻采访活动备受各行各业的青睐。然而,随着公众自身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拒绝新闻采访活动对于某些内容的深入了解的行为也在不断增加,新闻采访活动失败的现象不断出现。笔者总结多年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经验,对新闻采访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新闻采访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