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理论及修辞学中的常见修辞格通感为研究依据,试图将通感隐喻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中,旨在探讨向学习者分析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是否有效促进多义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语料库已成为近年来通感隐喻研究的重要手段。以英语为首的印欧语系相关语料库研究占主导地位,其他语系,除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外,通感隐喻研究相对较少。各语言的通感映射模式既有具身认知的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目前研究多采用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半自动”五步研究法,亟需提高其自动化程度。未来可着力于不同语种或语系的对比及跨学科研究,深挖通感隐喻认知神经机制,探索其在翻译和语言智能等方面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理论的核心。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因此,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及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语义冲突、相似性、双重影像等方面对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以加深对隐喻及通感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感不再囿于修辞手法,实现向隐喻认知的转向.通感认知的哲学基础为新经验主义,它与传统经验主义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不同,主张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强调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认知.作为通感认知现实基础的身体体验包括神经系统体验和现象学体验,通感是基于神经系统体验的现象学体验.隐喻加工机制是基于感官域相似性在同一感官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  相似文献   

7.
"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103-106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识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联想推理机制有着总体的共性和民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一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动觉感官图式,旨在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为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9.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它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通感隐喻如何体现出系统功能思想,同时试图从语言最根本的生成处揭示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本文认为,通感在概念功能、意义进化论、系统思想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在语法层面表现出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该文的分析尝试从通感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两方面拓宽通感研究的理论视角,希望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通感在日常用语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应用,并为大众所理解接受。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称为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在广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多模态广告语篇中。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今社会,图文广告随处可见,影响深远。图文广告利用以视觉感官为基础的图像与文字两种符号模态间的互动,激起其他感官的相似经验,从而实现语篇内容与认知意义的共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通感的认知在图文广告的认知意义构建中有何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现象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现象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认知功能已为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所证实,它构成人类认知的概念系统,而隐喻认知又具有创新价值。因而在极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关注并深入探究隐喻认知的创新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的普遍工具和思维手段,本文从语言的本质和重要性、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关联、语言与认知的同步发展、隐喻-连接语言和认知的桥梁、概念隐喻理论出发,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揭示语言和认知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通感现象不仅是语文式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法。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性理论为框架,从视角化和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以loud color和b lack mood为例证的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因此,本文试图运用Lakoff&John 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英汉通感现象,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域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白"以"日光"为本义,从商代就开始抽象为颜色词,并逐渐成了白系颜色词的上位词,又由于通感隐喻的关系,"白"还产生了许多颜色文化含义,因此也是汉民族五正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汪静静 《海外英语》2012,(11):264-266
该文在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阐述隐喻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认知价值。文章从词汇角度对课文GracefulHands进行隐喻认知分析,并探索隐喻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意义。通过对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培养和提升外语教学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人类表达、思维、认知的诗性方式,它是通过同甲对象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象来婉转曲折地认识甲对象的,认知功能是其本质属性。比喻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各种各样的基础。对于比喻,可从——定义、构成、基础、逻辑分析、结构分类、显和潜、零度和偏离、功能、运用等多方解析,从修辞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三个层面观照,方能识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教授词汇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隐喻认知和隐喻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