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孔汉思先生在其“世界伦理”的构想下,对儒教与基督教在政治哲学上的不同进行了对比。在儒教的政治哲学问题上孔汉思先生的相关分析是欠缺的,文章在对孔汉思先生的两教政治论的分析过程中,对孔汉思的阙如进行了相应的弥补,指出了儒教在政治哲学上的不足,即其“致君尧舜”型政治期待的不足。在基督教的政治伦理上主要分析了其伦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人的有限性所导致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中,“爱”更是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两教经典《圣经》中,不仅体现出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神性,更体现了上帝与人之间丰富的伦理价值,笔者力图通过对《圣经》中“爱”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爱”的深层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1928-),日本东京人。现任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思想家,诗人,摄影家。一贯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他的思想受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宗教、教育、摄影、文学创作、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人物。这组笔谈分别对池田大作先生的思想、诗歌创作、摄影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为我们加深对池田大作先生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笔以前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观点的理解,一直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但在实施大班综合活动“茶”的过程中,才真正感受到了“生活”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性。现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SA8000”运动,搞好企业伦理建设,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SA8000”无论就其所包含的伦理内涵还是作为伦理建设的手段,已深深地植根于经济活动,是源自经济活动本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要求,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伦理建设全球化的合理正当要求。依据“SA8000”进行伦理建设,对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力的提升和内部关系的协调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肉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前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对《老子》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新文本的出土,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老子》诸多问题的探讨。王葆玹先生立足郭店本提出了《老子》“贵浊反清”的新见解。依据文本原意和综合各家之说,驳斥王先生的三个论据,即对《老子》三章中清和浊内涵和关系的诠释,指出《老子》并没有“贵浊反清”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金规”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伦理的建设应从各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金规”作为被世界各传统文化及宗教普遍认同的一项古老的伦理原则,当然对普遍伦理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普遍伦理的建立并不只是传统“金规”的一种“发现”或是对“金规”的延伸。真正对普遍伦理的构建富有价值的是“金规”这一形式尤其是反面表述形式所蕴含着的宽容精神、平等精神及理性精神等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1.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富有宗教情怀的哲学家。他深刻发掘儒家文化的宗教精神,详细阐述其宗教意义,在认真比较世界各大宗教思想的基础上,凸显中国儒教的特色,并提出建立一种由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发展起来的中国新宗教,以实现"为四海之人道立极,为世界之宗教立枢,以转移世运,斡旋天心"的宗教般宏愿。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新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国的国际新形象,即爱好和平的形象、谋求合作的建设者形象、主持公道正义的形象、开放包容的形象、关爱同情弱者的形象,展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种新形象必将随着中国对“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践行而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从而有助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4.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5.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6.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比较的宗教学研究为宗教间合理解决彼此矛盾、冲突,有效地进行宗教对话,提供了理论前提。开展宗教对话,有利于各宗教文化和平相处,以期达到一种宗教和谐,同时也给民族和平、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理论导向。反之,宗教现实问题一再为宗教研究提出了方向和任务,促使宗教研究切实为社会现实服务。这条规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有意识地去把握宗教研究方向,切实为宗教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泰山娘娘的宗教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山娘娘是明清以来我国北方最大的神祗,"三教合一"是其显著的宗教文化特征.作为道教女神,她和佛教的观音菩萨有着惊人的相似.她发端于孔子故里,又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品格.  相似文献   

19.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20.
前一阶段,中美之间由于贸易问题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颠覆现有国际格局,引发一场改变国际格局的大战,威胁世界和平。本文通过对世界大战爆发的现实主义解读,以及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稳定根源的探究,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这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