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2.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奇妙的对联     
<正>同学们,还记得王安石的《元日》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有这样一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说的就是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又称楹联或对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对仗,言简意深,语言优美,是汉语独有的一字一音的艺术形式,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明朝有个大学士叫解缙,据说他四岁的时候就能对对联。相传他家的对门住着个特大的官,是尚书。有一天,他把解缙叫到自己家里,准备好好地与他对一场。那年,解缙的妈妈刚给他做  相似文献   

4.
<正>一、添字解缙有一个朋友,他喜欢和解缙开玩笑。一天,他得知解缙要到他家做客,故意在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一看便知这个朋友又要为难他了。他略一思考,就在上下联后面各添三个字,使对联变成:"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朋友见了,不禁连声叹服。解缙巧用两个谐音字,既改  相似文献   

5.
对联故事     
明代文人解缙家对面是一位富人的竹林。有年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人见了,就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便在对联上添了两个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  相似文献   

6.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7.
<正>"明朝第一才子"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自家后门上贴了这样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于是,他命仆人把院子里的竹子都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缙又将春联改为:  相似文献   

8.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对联与课文”大观园》(《语文知识》1997年4期)一文中作者夏声义先生把毛泽东同志当作名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作者,是错误的。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明初进士解缙。毛泽东同志只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为主观主义者画像时引用了这幅对联。  相似文献   

10.
练习三课题对对子。要求按照现代文的对偶要求,为一些话配上相应的词和句子,完成对子。指导要点 (1) 讲一则对对子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明朝有一个学士,姓解(xie)名缙(jin)。小时候他很爱学习,传说他家对面住了个姓王的员外。王员外家里很富有,家里种了一园的竹子,逢人便夸。解缙听了很讨厌,总想嘲弄他一番。有一年春节,解缙在大门上先贴了一副对联的上联:  相似文献   

11.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增字、减字、断句、对句等方式,使其原意向反面转化。运用了逆转修辞格的对联,我们称之为逆转联。逆转联有褒有贬,诙谐有趣。明代大学者解缙是写逆转联的高手。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有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看完,便在上下联后各加了三个字,改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改后的对联巧用谐音字“贤”、“道”,使原对联意义得以升华,让人耳目一新。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以忠节自命,曾在厅堂门框上亲撰一联,曰:“君恩似海,臣节如山。”后来…  相似文献   

12.
《祝福》开头有关鲁镇的典型环境描写,是以鲁四老爷的书房为重心的.而书房描写的点睛之笔,则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半副对联。书房里的其他摆设都是这半副对联的陪衬和注脚。这半副对联出自朱熹《四书集注》对《论语·季氏》中关于孔子嘱其弟子学诗、习礼一节的注释:“事理通达,而  相似文献   

13.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14.
与韩镐论文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生镐论文郑板桥在这幅对联里,郑板桥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真知灼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青年人。韩镐得到这副对联后,如获至宝,挂在家中认真领悟,大受教益,最后中了举人。这副对联至今对我们的写作都很有启发。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出其中的要义吗?(答案在本期找)《与韩镐论文》答案:…  相似文献   

15.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县人,是明代大臣,翰林学士。解缙自幼聪明好学,五岁时便能作诗。有次人们问他:“小儿何所爱?”他就用诗作答: 小儿何所爱? 夜梦笔生花, 花根在何处, 丹府是吾家。由于他志向高洁,广收博采,后来颇有作为,又因他尤擅作联,被誉为“对联大师”。民间流传着他许多有关作联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16.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诸多的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今名联进行教学,以吸引学习兴趣、加深课文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知识.本文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联的运用谈几点个人的尝试和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一、运用中学语文课文中现成的对联,把握文章中心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直接引用了前人的对朕,而且这些对朕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些对联讲情讲透,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思想脉搏.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毛泽东同志引用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  相似文献   

17.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他被贬到广东潮州时,当地鳄鱼为患,百姓不堪其苦,韩愈曾写下著名《祭鳄鱼文》,气势磅礴,并让百姓用炮轰、鼓乐助威,鳄鱼果然销声敛迹,民得生息。在退鳄鱼之后,有一地方名士拟了半副对联,其词为:“恶水恶鱼,韩退之退之。”此半副对联面世千年以来,一直无人对出,被世人称为绝对。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博学多才。当他读完翻译家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后,豁然开朗,灵感涌发,于是奋笔疾书,写出了下半副对联:“好书好语,谢觉哉觉哉。”谢老这半副对联,可谓对得恰到好处,妙不可言。谢觉哉巧对千年绝…  相似文献   

19.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自居易祠。自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明代大才子、书法家解缙,自幼聪明过人。据说,幼时他家与当时在朝为官的曹尚书住对门,一个在街东,一个在街西。有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家的下人把这件事报告给曹尚书,曹尚书很不高兴,就命人把院里的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形,就在上下联的下面,各加了一个字,就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知此后更加生气,命人把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