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徽州程氏自始迁祖程元谭始,不断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入宋后,程氏家族积极适应时代转型,崇文抑武,逐渐走上科举仕宦之途,南宋中后期,出现了休宁会里、汉口等地累世科第的盛况,并由此出现诸如程元凤、程大昌等显宦,活跃于南宋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徽州程氏家族科举仕宦的成功,取决于徽州县学、私学的兴盛,家族经济条件的殷实,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族女性成员良好的涵养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6,(6):F0003-F0004
①歙县老城阳和门安徽歙县历史悠久,始于秦代置县,迄今已有2000年之久。因地近歙浦而获名。隋开皇9年(589)置歙州。北宋宣和3年(1121)改为徽州;元至正14年(1277)升徽州路。朱元璋时又改为徽州府,直至1912年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步入徽州老城,(即今歙县县城徽城镇),古风扑面而来,行走城街,俨然置身历史,这里有著名的许国牌坊、练江大桥、斗山老街。图为歙县老城东谯楼阳和门,原为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重檐式双层楼阁。阁内现已辟作古歙历史博物馆。②玉垒关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区西玉垒山虎头崖上,下临岷江,地势险要,可俯瞰都江堰…  相似文献   

4.
王氏家族是北宋临城的名门望族,族人王鬷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王氏家族的兴起和北宋时期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宋朝重文轻武,以科举取士为主要选官方式。社会各阶层都重视科举,平民寒士甚至视科举为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唯一选择。王氏家族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依据新近出版的《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结合宋初科举大发展的历史背景,详细论述了科举仕宦与王氏家族兴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北宋词人柳永仕宦意识强烈,且仕宦意识与痛苦相伴。为追求仕宦,他费尽心机,吃尽苦头。特别是声色享受与仕宦追求发生冲突时,他宁肯忍痛选择后者。柳永仕宦意识之形成,是北宋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与个体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扬州画肪录)载:“黄氏本徽州歙县潭渡人,寓居扬州,兄弟四人,以盐荚起家,俗有‘四元宝’之称。”这“四元宝”便是黄晟、黄履暹、黄履灵、黄履昂四兄弟。  相似文献   

7.
《扬州画肪录)载:“黄氏本徽州歙县潭渡人,寓居扬州,兄弟四人,以盐荚起家,俗有‘四元宝’之称。”这“四元宝”便是黄晟、黄履暹、黄履灵、黄履昂四兄弟。  相似文献   

8.
程鸣 《语文知识》2006,(2):44-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走进徽州程自信徽州山水秀丽,以拥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景区而著称。到过徽州的人,往往喜欢用李白“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中”的语句来形容徽州的如画风景。李白与徽州山水有着不解的情缘。歙县城南练江畔的“碎月滩”、黄山圣泉峰下的“醉石”,传说均  相似文献   

9.
一镇四状元     
“一镇四状元”的科举佳话发生在歙县岩镇(今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相似文献   

10.
一镇四状元     
“一镇四状元”的科举佳话发生在歙县岩镇(今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相似文献   

11.
一镇四状元     
《黄山学院学报》2007,9(3):58-58
“一镇四状元”的科举佳话发生在歙县岩镇(今徽州区岩寺镇)。  相似文献   

12.
坚强的留守     
伴着徽州雪梨的清香,我们来到有着“东南邹鲁”美誉的千年府城、徽商故里——歙县,在绿树成荫、粉墙黛瓦的歙县长青中学校园里,采访了一名14岁的留守少女,她叫汪灵芝,是该校八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3.
今存黄庭坚律赋仅有两篇,即《位一天下之动赋》和《春秋元气正天端赋》,见《山谷别集》,惟黄?《山谷年谱》及今人皆未系年,后人亦几无论之者。采用双向互证的方法,一方面可从北宋科举试赋推测二赋撰作年代,并按律赋体例对之略加评骘;另一方面可反过来从二赋引证、反证与廓清长期以来有关北宋科举试赋的若干成说。  相似文献   

14.
学界通常认为北宋“太学体”是一种以“奇涩险怪”为主要特征的古文,然而北宋庆历“太学新体”反映的实际是科场文章的流弊,其中尤以律赋为代表。“太学新体”的形成与庆历科举新政有密切关联,欧阳侈庆历二年所作的《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则直接推动了“太学新体”的形成。被张方平指认应当承担责任的石介,则是欧阳侈“赋者,规谏之文也”观念的忠实贯彻者。张方平排抑“太学新体”主要针对的是形式逾制的科举程文。客观上却阻抑了古文的“载道”、“济世”精神在科场文章中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徽州济阳江姓源出于赢姓,以其居住济阳郡而得名,唐宋之际辗转流徙至徽州各地,世代繁衍,家族逐渐壮大,形成了众多分支。歙县江村是徽州济阳江姓的显赫一支,族人擅长经商,赚取财富用于农业发展、人才培养、村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之习俗,对徽州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徽民寄命于商”是对“以农为本”传统思想的新突破;是徽州人对经济、政治、文化、人才培育发展空间富于创新的新拓展;是对徽州文化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种新创造。  相似文献   

17.
薛奎是北宋前期的一位名臣,其家族现存十方墓志。通过对薛奎家族现存墓志的分析,梳理了薛奎家族的世系、仕宦过程及婚姻状况。绛州薛氏家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例子,薛奎祖上三代均无人仕宦,后由于薛奎科举中第且仕途显达,其家族成员凭借薛奎荫补入仕,薛奎子女也得以和知名之士联姻,家族迅速发达。但由于后人们在仕途上乏善可陈,薛奎去世后,薛氏家族迅速衰落。  相似文献   

18.
《安徽教育》2010,(7):8-8
<正>本刊讯6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一行到歙县,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行知学校调研非遗传承工作。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歙砚之乡"、"徽墨之都"、"文房四宝之城"、"文物之海"的美誉,这里拥有歙砚、  相似文献   

19.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文人治理国家,将科举作为选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子读书应试的热情与需求,官学因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官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宋仁宗之后,而此时北宋实行科举已有60余年,官学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而北宋建立之初创建和修复的书院不仅在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又能满足士子获取应试知识的需要。因此,书院在北宋前期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成为科举应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此同时,由于书院与地方官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朝廷大力扶植官学的举措出台之后,书院面临着或被改为官学,或停止办学的局面,盛极一时书院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官至执政大臣的冯京,其先人既非高官显宦,也非富商豪贾,只是家境较殷实,因进纳而获得低级官员头衔.冯京是否一定出身商人家庭,虽无法确考,但他及其家庭无疑是上升型社会流动的一个实例.冯京实现社会流动,是由于在科举、联姻、仕宦等方面均获得"成功".冯氏家庭的兴盛时间仅七八十年而已,又一次表明在社会流动增大的北宋时期,很难出现"百年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