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要养蚕宝宝” 一个春意融融的早晨。我走进教室,只见许多孩子将糜晨阳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不时传出惊叹声,“哇!这是真的蚕宝宝耶!”“这是蚁蚕!这是蚁蚕!”其实,孩子们在二年级学过一篇名为《蚕姑娘》的课文,对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亲眼见到、亲手摸到这活生生的蚕,还是  相似文献   

2.
(一)区别 让我们做个假设,假设有个小男孩,正在往河里扔石子,那么,面对如此情景,我们会怎么说?我想,顶多也就是评论一句“这孩子真淘气!”那么,黑格尔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看着水中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到了自己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由本刊主办,常德市武陵区教育局、常德师范附小协办的“第六届名优校长沙龙暨书香学校主题研讨活动”收到了与会代表的多篇来稿。上一期我们集中刊发了沙龙研讨的实录,这一期我们刊发与会代表的论文、案例和学习感悟。从与会代表的言谈和他们的文章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本次活动的反响非常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会更进一步地思考:如何通过栏目、活动引领学校一起研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诸多课题,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期待大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通过艺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态度,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质是创造性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误把创造性看作是一种技能,以绘图为例:长期以来我们的绘图教学模式是黑板(范例作品)———示范———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而教师对儿童的作品的评价多数是“像”,或“不像”、“这是什么呀?什么也不像!”等等。而不是“好”、“不好”、“美不美”,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  相似文献   

5.
太好了     
嘴,长在孩子身上,说出“太糟了”容易得很,而不允许他们说又似乎太难了。眼,长在孩子身上,看出种种“糟糕处”、“阴暗处”不难,而找出种种“可爱处”、“光明处”想来也不难!心态贵在引导和调整。我们北京小学少先队大队决定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请睁大你的眼睛,寻找身边的‘太好了”’。号召全校队员利用假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热烈地响应,一篇篇征大雪片般送往大队部。那充满稚气和乐观气息的文字一次次叩击着我的心扉。“我能吃上白米饭,太好了!”“我能上学,太好了!”“我有个好妈妈,太好了!”“…  相似文献   

6.
周航的诗所要遭遇的最主要质疑,大约就是“太不唬人”了吧!
  在我们的文化习惯中,已经堆积起了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叙事圈套”、太多的规矩程式,这使得我们忘记了文学为何而产生。我们已经习惯于在词语的繁冗中打转,这使得我们对质朴清澈的表述大吃一惊,要赶紧挥手“这不是诗”,仿佛受到了冒犯。我们已经习惯了不说人话的玄虚,习惯了“陌生化”,习惯了能指与所指间追逐的“色情游戏”,所以,碰到一个讲人话的,我们大惊失色!碰到一个太好懂了的,我们觉得搞不懂!是的,周航作品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这种对现代“文化人”的冒犯感,在于这种回归诗歌本源,回归语词表达本源的直接、朴素、真切。  相似文献   

7.
<正>一封被猫头鹰送来的魔法学校通知书,一句“不要回答”的谨慎警告,一部被称为“权力游戏”的绮丽诗篇……相信已经有很多小伙伴猜出了我在说哪一部作品了吧!没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在读者心中却有着非凡意义,这样的作品就是Fantasy(幻想作品,不限于科幻、魔幻等等)!从想象力火花中迸发出的幻想作品,我想大家都很难拒绝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幻想作品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本期尖尖角“文学社稿选”时,收到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星星草文学社的来信,告诉我们他们决定在五月下旬搞一次星星草文学社回顾展活动,并命名为“希望之路”。我们相信这会是一次很有意义与价值的活动。为表示对星星草文学社这一活动的支持与祝愿,我们特选发两篇星星草文学社员的作品并星星草文学社简介。  相似文献   

9.
<正>主题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内容,家长是幼儿教育的责任者之一,幼儿园若能利用家长资源为主题活动提供帮助,可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始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都会设计调查问卷,邀请家长朋友们配合,亲子共同完成一份“经验调查小报”。可是我们常常听到家长的埋怨声:“又要做小报了,我上班都要忙死了!”“这哪是孩子上幼儿园,简直我们在上学!”“这个小报要怎么做?做手工、画画,我都不擅长,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集锦     
正考试篇老师说:“平时考是点心,百吃不厌;阶段考是正餐,定时定量;统考是满汉全席,一次就够。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呢?”学生说:“报告老师,我们正在减肥!”快关窗小若米已经三岁了,一天他正在窗口观星星,夜幕降临了,突然他喊道:“妈妈,妈妈,快来关窗啊!”“这是为什么?孩子,天不冷啊!”“是的,妈妈。但是不关窗的话,黑夜就会进来的。”  相似文献   

11.
编读在线     
编辑同志:您好!《中小学电教》杂志深受大家喜爱,我们一直订阅。《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2期“如何备战2003年全国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一文中“3.量的变化”中有关各项竞赛作品的容量限制存在较大的出入,请核实后及时更正,以免各学校的竞赛作品容量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失去参赛资格。愿《中小学电教》杂志越办越好!江苏油田教育处朱少华2003.2.19(非常感谢朱老师对本刊的厚爱及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更正说明《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2期“如何备战2003年全国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的文章,由于作者依据的是“…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事部等九部委向社会各行各业发出号召,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国职工教育》作为此项活动的惟一指导性期刊,举办了全国职工“在创争中成长”征文活动以来,本刊编辑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征文作品像雪片一样飞上了我们的案头,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是在让我们感动之余,奉献给广大读者的。  相似文献   

13.
我校我show     
《初中生学习》2009,(4):F0004-F0004
“我校我show”话动开始啦! 尽显你的才华,彰显学校魅力。同学们,快快行动吧!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团队及学校活动留影……只要你想show,我们就让你show!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一开头就写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它揭示了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之间的双重困难:首先,文艺欣赏者很难简单地准确把握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审美体验,对作品的理解,尤其对内涵复杂的作品的理解,始终似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因此,他们难免要感慨“音实难知”了。其次,从艺术家的角度看,生产为了消费,创作为了被欣赏。艺术家孕育作品呕心沥血,甚至不惜以命相托,为的就是能够传之后  相似文献   

15.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可以算是近年来难得的少见的一篇奇文了!该文,未免过于偏颇,对鲁迅的作品缺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就妄加评论,说什么《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阿Q正传》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伤逝》是,“夫子写爱情”,《呐喊》、《仿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泛泛之作或充数之作”;《野草》“坠入了僵化的缺限”;《故事新篇》是“游戏之作”、“三流  相似文献   

16.
战魔羯     
创作团队简介: “小时候一个小小的梦想——成为仙女,在我们的笔下,摇身一变,变成了精巧的灵感,变成了这篇实现我们梦想的小说。我们可算实力派小作家啦!”  相似文献   

17.
《黄鹂》在孙犁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也许算不得一篇精品,题材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也似有点庞杂。这妨碍了我们对它的解读,因此有人说它是“写热爱大自然”的,有人说它是“领悟艺术规律”的,众口难调,莫衷一是。我认为,要理解这篇作品,一是要用“整体感悟”的方法,二是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篇散文的倒数第一、第二、第四自然段,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都是议论与抒情,多次谈到了“极致”这一观点,大自然的极致、艺术的极致,认为这是“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整个作品归结到“极…  相似文献   

18.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节联欢会上的讲话哈市第22职业高中校长韩在山编者按:一篇好的讲话稿也是一篇艺术作品。谈了这篇讲话稿,你不能不一阵阵激动,也不能不油然升腾起做为教师的自豪感和无限的快乐。它一扫官腔“八股话”,充满了深情“通心话”,这有多么好!我们欢迎各校推荐领导...  相似文献   

20.
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胺炙人口的作品,有多篇被选人中学课本。《捕蛇说》就是其中之一。该已深人到当代中国的千家万户,“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多少人已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尽管如流,如果贸然问一句“这篇章是什么体”,只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会回答的也可能众口一词说是散,“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景”,以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看到的实事,不就是一篇纪实性散么!我们问过几个教过这篇课的中学老师,也都是这样回答。从来没来人把它当成小说。但是,反复地阅读几遍之后,我们对“纪实性散”说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只能算作一篇小说,一篇篇幅不长的唐代言小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