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极大改变,消遣娱乐式的浅阅读和泛阅读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而高层次的主题阅读逐渐为人们所忽视.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的广泛宣传与推广关系着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红色经典阅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中推广红色经典阅读的主体之一,高校图书馆应打破传统的服务思维模式,充分利用馆内和馆外资源,在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中,不断拓宽宣传路径,通过多元的、符合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经典阅读推广方式,做好经典导读和创新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成为书香校园文化的厚重底色.  相似文献   

2.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红色经典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锤炼良好的个人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倡导和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红色经典阅读,以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红色教育。其主要包括提高内涵,加强对红色经典阅读的内容指导;扩展外延,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积极践行,重视红色文化实践和红色精神传承。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红色阅读在安徽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红色阅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归纳总结并据此提出优化方案:强化村民群体的红色阅读意识,提升村民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同;加强红色阅读的多方位宣传,养成村民主动阅读的好习惯;保证红色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扩大革命前辈奋斗精神的影响;优化红色阅读引领人才的培育,有针对性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推进红色阅读与生产、生活的融合,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以红色阅读为抓手,重视红色阅读活动的开展,多层面精准发力,加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安徽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多维价值,进而行之有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育人价值。增城区作为广州市红色文化发展圣地,有很多地方性区域红色文化。以地方区域红色文化引领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对提升师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地方红色文化引领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包括观摩活动、展示活动、主题班会、总结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研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渠道作用,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文化活动,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信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沉浸式教学建构适宜的主题活动,让幼儿沉浸在红色文化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激发情感,是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创新研究的重点.本文据此从主题环境创设要呈现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内涵、主题活动实施要深化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家园共育营造全方位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氛围等三方面阐述了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研...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内涵的认知,探讨其特点,即时代性、政治性和民族性,并建构统编教材中红色经典及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即基于链接红色经典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意识,基于跨媒介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基于项目式教学赓续红色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9.
红色印痕主题课程是学校文心研道“梁溪文脉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其中一项“人文化心”主题开发的子行动,红色印痕主题课程以特色性、补充性为基本原则,用文心研道的学习方式,基于梁溪文化中的红色精神,通过开展预学、访学、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学生在课程活动中以梁溪人文养心,研学悟道,刻下红色印痕,根植文化因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10.
红色永驻     
张巍 《辅导员》2011,(Z1):100-101
自开展"53211"工程青少年"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一个月以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各中小学校能结本校实际情况,创新活动载体,挖掘教育资源,丰富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红色资源绽放光芒乌市各中小学校在精心用好红色文化活教材上狠下功夫,利用清明节、"五一"、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红色文化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研究中较为热门的话题。如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依托幼儿园及周边社区红色人、事、物等课程资源,构建幼儿园各年龄段红色文化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主题框架是我们研究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我园通过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家园社区三协同的亲子体验活动等,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目前学生意志力薄弱,思想道德品质滑坡的现象,我将红色资源不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加入到了班级管理工作中。近年来,我以"传承红色精神,培育浩然正气"为主题,在班级全方位实施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开创了班级管理的新局面。"一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穿插红色内容。  相似文献   

13.
高中思政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渠道。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认知和道德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明确红色文化内涵和明晰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设计多样化教学主题及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等方式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结合大别山红色文化进校园的现状,探索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丰富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学生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将军市"的山东省荣成市自古以来就是一方"红色"热土,我们生长在英雄的故乡,亲密地感受到"将军"精神的滋养。多年来,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在我校开展的灵活多样,精彩纷呈。这些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学校、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校园里丰收之果香飘千里,耀眼之星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16.
红色是生命、活力、健康、热情、朝气、欢乐的象征。红色教育是回归生活、寻找学生童趣、启发学生激情的教育。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红色课堂文化、红色活动文化的构建,努力将“红色”与“活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享受一片“红色”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重要,体悟到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音乐课程中,做好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展美育环节的重要课程。因此,应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在中学音乐课程中的实施策略,通过教学红色主题音乐作品、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等,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严冬梅 《教育文汇》2023,(11):34-37
红色作品包含着优秀的革命文化,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着眼于红色作品铸魂育人的功能,从“单元”重组、活动设计、语言品读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红色作品。具体操作时,从时间、主题、人物三方面进行“单元”重组,厘清红色脉络;借助情境创设、资源介入、任务驱动三种方式进行活动设计,凝聚红色力量;通过支架助读、质疑比读、评价促读三种形式进行语言品读,内化红色精神,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培育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传统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论述红色文化与青少年德育体系建设融合的精髓、基础、主题和保障的基础上,探讨了通过挖掘各类课程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和功能等途径进行红色文化与青少年德育体系建设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认同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文章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求,对广西百色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设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方案,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并对研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成果分享,以加深学生对革命者和百色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认同感,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