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身体形态、体力活动和超声骨指标来预测超重和肥胖者的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方法选取超重和肥胖男性受试者138名(年龄50.9±9.6岁;BMI29.1±2.6 kg/m^2),随机测量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胸围和腰围等)、体力活动(握力、纵跳和肺活量等)和超声骨指标(超声声速和传播指数)。骨密度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进行测量。使用Stepwise逐步回归法构建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预测模型。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构建的模型都能够有效地预测受试者的骨密度。其中,下肢骨密度预测模型的拟合度最高。Bland-Altman定量测量结果一致性分析表明,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35,r=0.60,r=0.31;P<0.001)。结论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不同年龄、肥胖程度和体力活动水平男性的下肢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筛查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曾经进行过10年以上专业武术训练又放弃锻炼习惯的在职武术教师以及从事文科教学的普通教师的跟骨骨密度、骨硬度和血清学骨代谢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散打、套路和文科教师的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身/高指数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武术教师的跟骨骨密度和骨硬度显著高于文科教师(P<0.01),散打教师和套路教师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骨密度与骨硬度之间相关性显著(r=0.844,P<0.01);散打教师和套路教师的骨形成血清学代谢指标显著高于文科教师(P<0.05,P<0.01)。结果提示青少年时期进行专项武术训练不仅可以提高骨密度和骨硬度,这种优势在放弃锻炼习惯多年后仍可维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增长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作为中老年的退行性重要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骨质疏松根本性重要措施是提高成年早期的骨峰值,而儿童时期骨密度持续增长,是影响获得最佳骨峰值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查阅了近10年的文献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分别对补充维生素D在防治和预防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性以及儿童青少年时期运动对骨量与骨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从环境因素方面对儿童骨密度的影响综述了近年的一些最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长期太极推手锻炼结合营养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疼痛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90位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病程随机分为3组,A组进行太极推手锻炼并结合营养干预,B组只进行太极推手锻炼,C组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实验周期均为6个月。实验前后对患者的视觉骨疼痛积分进行评定分析,并且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受试者的股骨颈、Ward三角、腰椎L2-4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实验前后A、B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和疼痛均有改善,并且A组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不采取任何措施的C组在实验后骨疼痛加重,骨密度降低。结论:太极推手锻炼结合营养干预,更能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金华市青春期学生生长发育阶段骨密度变化规律的性别差异。方法:测量金华四中40名初二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对比分析两次测试骨密度的变化。结果:骨密度沉积过程在青春期呈波浪式,每次测试都存在着发育状况差异;全部受试者6个月前身高与跟骨硬度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体重与硬度指数无相关性;6个月后身高与硬度指数呈直线正相关,体重与硬度指数呈直线正相关。结论:青春期男生14~15岁出现骨矿化高峰期,6个月内就有显著增长,将接近成人骨量;体重较大时,承受较大负荷作用的骨骼处有较高的BMD,表明生长发育期加强体力活动有助于骨骼增长。  相似文献   

6.
成年人身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身体成分(体脂肪率,瘦体重、BMI、四肢及躯干肌肉量)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为今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方法:随机抽取581例济南市普通市民,进行跟骨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测试.计算和比较骨密度测试结果及其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T值呈下降趋势,男女峰值均出现在25~29岁;各个年龄段女性骨密度T值均大于男性,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男性和女性骨密度T值与全身非脂肪量、右腿推定肌肉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074、0.069和0.111、0.154.结论与建议:跟骨骨密度T值有明显的年龄变化趋势和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男女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骨密度T值与非脂肪量和右腿推定肌肉量表现出了数据关联性,且女性相关系数大于男性,初步认为增加全身瘦体重特别是增加右下肢肌肉重量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且对于女性来说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了解机关工作人员骨质健康状况,探寻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定量超声(QUS)技术,对厦门市852名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跟骨密度测量和分析,其中男性498人,女性354人,年龄23—60岁,各以每5岁为一年龄组。结果:青年男性(21—30岁)骨硬度指数(SI)明显高于同龄组的女性(P<0.05),男性SI的峰值出现早于女性;SI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51—55岁、56—60岁分别降到同性别骨峰值的84.9%和83.3%;女性51—55岁降为同性别骨峰值的91.8%;男女SI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而与BMI无相关性;男女骨质正常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结论:厦门市机关工作人员骨密度总体表现满意,男性高于女性;身高、体重、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超声骨密度法检测职业女性的骨密度,并分析影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30~50岁职业女性。运用问卷调查法、超声骨密度测量法、体成分测量法进行数据采集,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30~34岁职业女性被评价为骨质疏松的人群占6.8%,高于其后的3个年龄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身高、体重、肌肉重量、运动强度、高钙食品的摄入频率、运动量与骨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腰臀比与骨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肌肉重量因子、受教育程度因子、体育锻炼因子、腹部肥胖因子和高钙食品摄入因子为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子)。结论:骨质疏松有年轻化倾向。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肌肉力量训练及高钙饮食等对骨密度的提升或保持有积极效应,而肥胖对骨密度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易筋经锻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易筋经锻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易筋经锻炼组(n=30)和传统运动疗法组(n=30),每日锻炼1次,6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骨密度及骨痛的变化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易筋经锻炼组和传统运动疗法组的腰椎骨密度值分别为0.98±0.12、0.87±0.16;股骨颈骨密度值分别为0.89±0.14,0.81±0.16;骨痛积分分别为1.54±0.42,2.34±0.71;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值及骨痛积分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易筋经锻炼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且优于传统运动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女子手球运动员骨密度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测试方法,对国家女子手球队运动员(运动组)和非运动专业女生(对照组)的骨密度及某些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组具有较高桡、尺骨骨矿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运动组与对照组BMC等值,和身高、体重及体重派生指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果提示,身高、体重等可影响骨密度值的大小,运动能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和与年龄相关的骨折是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人们普遍认为,运动能有效地促进骨代谢。笔者就体育锻炼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以及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1995年所测体育院校女职工桡、尺骨骨密度(BMD)、体重指数(BMI)为调查基线,追踪调查8年间(1995-2003)骨折的发生状况,以进一步探讨体育活动、BMD、BMI与骨折的关系。研究对象:被调查者105人,系体育院校女职工,包括教师、干部和工人。年龄30~69岁。将被调查者分为有运动史和无运动史两组。有运动史组指坚持锻炼6个月以上者,无运动史组系很少(每周少于3次)或不参加体育活动者。研究方法:骨矿测量、身高、体重测量、骨折调查、统计。结果:1.不同年龄阶段桡、尺骨BMC和BMD的分布与骨折危险性的关系骨折危险性有随年龄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白雪冰  陈力  高芬 《精武》2013,(24):10-11
为了撂究长期从事软式排球运动中老年妇女的体质特征,随机选取赣州市章贡区42名从事软式排球运动1年以上的中老年妇女组成实验姐;随机选取45名无长期锻炼习惯的中老年妇女,组成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心血管方面,实硷组血压指标无显著差异,但安静时脉卒较低,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体成分方面,具有低庸肪含量,低生理年龄的特征。在骨密度方面,具有骨量流失较少,高骨密度的特征;在握力方面,具有高握力体重指数的特征。提示该群体组织机能退化较慢,体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4.
选取福建省奥体中心国民体质测试站2021年体测对象中的334名步行锻炼者作为实验组,315名无锻炼者作为参照组。通过体质测试,分析步行锻炼人群与无锻炼人群体质差异,探讨步行锻炼对体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步行锻炼人群综合体质水平明显优于无锻炼人群;2)从整体上看步行锻炼人群的的身体形态要优于无锻炼组,体型更加匀称,超重率更低;3)步行锻炼组的肺活量与台阶指数整体上也优于无锻炼组,身体机能水平更高;4)步行锻炼组的肌肉耐力、身体柔韧性、平衡能力、反应速度都要优于无锻炼组,但肌肉爆发力两组间并无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女性知识分子的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GE Insight和Inbody 3.0测试630名不同年龄组女性知识分子的骨密度与身体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知识分子的体重、肌肉、体脂肪、腰臀比、BMI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人群骨总量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骨强度在20~29岁达到最大,30~34岁、50~54岁明显下降;骨质正常占80.2%,缺乏占15.5%,疏松占3.3%;身高与骨强度、T、Z存在负相关,脂肪%与骨强度、T存在负相关,体重、BMI、去脂体重与Z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MI正常占67.6%.  相似文献   

16.
排舞对中老年女性体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纵向测试追踪调查,比较分析了排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及机能状况的影响,证实排舞能改变中老年女性的身体形态,增强体质,对于预防肥胖、心血管疾病及延缓人体衰老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值得中老年妇女选择的一种效果理想的健身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全身扫描测试的方法,对长期柔道专项训练的青年男子运动员19名(柔道组)和21名无正规的运动训练史的同龄男大学生(对照组)的骨密度(BMD)及某些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柔道组和对照组骨密度、瘦体重和体脂百分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1);同时,柔道组BMD与身高、体重、瘦体重及体脂百分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果提示,身高、体重、瘦体重及体脂百分率等可影响骨密度值的大小,运动能提高全身骨密度。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参加体育锻炼与骨质密度的关系,体育锻炼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适当的运动强度并且坚持长时间的锻炼,可以提高女性骨质密度。体育锻炼效果的大小还受女性月经状况、营养条件及雌性激素水平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坚持长久的体育锻炼来提高骨质密度以及肌肉力量、人体协调及平衡性,其作用的结果可以有效地预防由于骨质疏松症而导致的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子按摩法锻炼对长期伏案工作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2名长期伏案教职工进行为期8周的锻炼,观察锻炼前、后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8周锻炼后,中老年女性的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反应时、背力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紧张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尊及情绪纷乱总分(TMD)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锻炼诱导情绪曲线波动幅度逐渐变小,从整体上看,生理疲惫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他积极情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结论:长期老子按摩法锻炼可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水平,经过为期8周的询问及观察,该套动作的难易程度、功效等方面也得到锻炼者的认可与接受;证明对传统老子按摩法动作整理翻译合理,也说明该套功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适合长期伏案工作人群锻炼的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骨量,预防骨质疏松。本文对进行足球专项训练的男性少年进行跟骨骨骼质量测试,结果显示:进行足球专项训练的少年在骨密度、骨强度和骨折风险指数上与非训练少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足球训练对提高少年的骨骼质量具有一定作用,有利于提高其成年的峰值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