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乐大典》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最为巨型的典籍之一。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约计三亿七千万字。装订成一万一千○九十五册,内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图文并茂。参加编校、缮写、圈点等工作的共三千多人,历时三年多才告完成。公元一四○三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夺取帝位后,改元永乐。自有一班旧臣怀念故主而心中不平。朱棣自知不可力服,借稽古右文之举,以图消弭草野私议。遂起用解缙、胡广、黄维、胡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七人参加翰林院,创议编纂《永乐大典》。朱棣对解缙等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联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该年七月开馆,由解缙担任总裁,到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十一月编成,赐名《文献大成》,这就是《永乐大典》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因此称为《永乐大典》。这是明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这部书的编写工作,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当时明成祖命解缙等担任编纂工作,第二年成书,名日《文献大成》。由于匆匆编成,内容比较简略,朱棣感到不满意,乃加派姚广孝等对该书大加补修。参加这一次工作的共有三千人,历时五年,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的冬天才最后完成,改称《永乐大  相似文献   

3.
明代大学士解缙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才情横溢。他多次奉命吟作“转弯诗”,被人传为佳话。一明成祖(朱棣)的皇后生了孩子,解缙奉成祖之命作《有喜》诗。“君王昨夜降金龙。”解缙  相似文献   

4.
解缙(1369一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是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天资聪敏,工诗善书法,著述甚多,但多散佚。为官清正,一生多波折。主持纂修堪称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型类书《永乐大典》,让更多的后人记住了他。  相似文献   

5.
一片竹林     
某年除夕,解缙见门前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即景作 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完,把对联贴于门上。 对门的赵员外有意想为难他,把满园竹子全砍光了。解缙 于是在上下联各加一字,成为:“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 书长。”赵员外索性命人把竹根全挖掉了。谁知,第二天出 门一看,那副门联成为:“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 有。”  相似文献   

6.
选好课外书     
中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往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不过,即使是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往往也分几种情况,或精读,或略读,或浏览。现代作家杜宣把“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分为四类:“一、心治之书,这类书是要记在心头上的。二、目治之书,这类书浏览一遍就可以了。三、口治之书,这类书要大声读出来的。四、手治之书,这类书要抄下来的。”有些书是坏书,读了有害,当然不要去读。有些书是好书,但内容太深奥,中学生暂时不要去读;还有些专业性强的书,中学生也不必去读。人的脑子就像一间房子,房子里只能放最急需、最有用的东西。对此,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有一…  相似文献   

7.
选好课外书     
英子 《初中生辅导》2006,(19):83-84
中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往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不过,即使是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往往也分几种情况,或精读,或略读,或浏览.现代作家杜宣把"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分为四类:"一、心治之书,这类书是要记在心头上的.二、目治之书,这类书浏览一遍就可以了.三、口治之书,这类书要大声读出来的.四、手治之书,这类书要抄下来的."  相似文献   

8.
《太平御览》是宋朝李昉、扈蒙等十四人奉敕修撰的一部大类书。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开始,用了六年多时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成书,共一千卷,初名《太平总类》。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年全部看完,下诏改题今名。亦省称《御览》。《太平御览》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部类书为蓝本,广采经史子集等图书达一千六百九十种,  相似文献   

9.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小孩儿这种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作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  相似文献   

10.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永乐年间,任翰林大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解学士自幼聪敏,不同凡人。他写的诗,多机智,幽默,人们很是喜爱。我们欣赏几首。一日,少年解缙在街上和小伙伴玩耍。由于下雨路滑,解缙不小心跌了一跤,小伙伴们都笑了起来。解缙从地上爬起来,摇头晃脑吟起诗来。这一下,伙伴们更是笑破了肚皮。可当他吟完最后两句,伙伴们追将过来,解缙边笑边跑,恐被追上。原来,解缙在诗中把自己比作了凤凰,而把伙伴们比作了牛,诗为:细雨落绸缪,砖街滑似油。凤凰跌在地,笑杀一群牛。解缙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子相依为命。为了要县令免除他家无力承担的  相似文献   

11.
《太平御览》是北宋年间官修的一部大类书,始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十七日,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二月十九日。初名《太平总类》(一说初名《太平编类》),后来因最终定稿前夕,宋太宗命令每天进呈三卷以供“乙夜之览”,所以改为现名。 类书的编纂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令儒臣王象等编纂的《皇览》是中国类书之祖。此后,类书的编纂日益盛行,南北朝时期编写的《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隋朝编写的《北堂书抄》,唐朝编写的《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等,都是这种体例的著名书籍。在宋版《太平御览》中,载有《国朝会要》一节,其中说:“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由此看来,前代类书存在分类不妥等缺陷,不便利用,遂导致了《太平御览》的编纂。另外,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发展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是该书编写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册府元龟》是北宋初期编的一部类书,引文方法却与其他类书不尽相同,主要采用合引法、重引法、存异法和补注法。文章通过比对研究认为,《册府元龟》的这些引文方法充分体现其作为史部类书的特点。这些方法利弊互见,尤其是引文不注出处可能是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3.
<太平广记>是北宋时期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书中内容丰富,体式复杂.本文主要从该书人与鬼相恋的故事着手,分析人鬼故事的主要类型,同时探讨一下此类故事的成因以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孟祥娟 《天中学刊》2015,30(1):85-89
虞世南是隋唐间著名的文学家,因其博学多才与德行忠直受到唐太宗的礼遇。他在隋朝大业年间纂集群书、分门类事、兼采前世诗赋铭颂文章而成《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北堂书钞》的纂集原因,既为方便诗文创作,也为排解仕途的蹭蹬,亦符合类书发展的历史趋势。《北堂书钞》首开事文兼采的体例,集中而又有类别地保存了丰富的隋前文献资料,具有可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勤芳 《历史教学问题》2004,(6):104-105,103
新编高中《中国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增加了中国文化史、科技史的相关内容 ,这一变化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知于王朝兴替、中外交流之外 ,获取更为立体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教材增加的内容包括了对《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这两部明、清巨典的介绍。那么 ,这两部典籍究竟是什么样的书 ,在今天又有何种意义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要对中国古代文献中一种重要的类型———“类书”有基本的了解。类书 ,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图书 ,普遍认为其肇始于三国时代魏王象等编纂的《皇览》 ,此后 ,历朝历代越编…  相似文献   

16.
正明代大才子、书法家解缙,自幼聪明过人。据说,幼时他家与当时在朝为官的曹尚书住对门,一个在街东,一个在街西。有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家的下人把这件事报告给曹尚书,曹尚书很不高兴,就命人把院里的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形,就在上下联的下面,各加了一个字,就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知此后更加生气,命人把院  相似文献   

17.
解缙,江西吉水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在学术、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都很有成就。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诙谐幽默,留下了很多的诗词趣话。一日,解缙陪朱元璋出游,朱元璋要解缙以《鸡冠花》为题吟诗。于是,解缙出口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有人提醒,不是红色的,是白色的。解缙又吟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随后,解缙又自己做出了解答:"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众人听了,连连叫好。  相似文献   

18.
赵运仕 《河南教育》2011,(11):60-60
当编辑多年,我对文章汇编一类的书稿,尤其是教育方面的论文集,一向不感兴趣。一是因为这类书大多质量不高,甚至可以说乏善可陈;二是因为这类书出版后,市场前景暗淡,没多久就成了地摊上的打折书。或许,这是我个人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日藏汉籍《军林兵人宝鉴》近来经由李子雄、王茂华整理标点,公布于国内,但其对此书性质、作者与价值的判断,其实仍有可商榷之处。《军林兵人宝鉴》在性质上并非典型的军事理论著作,而是一部军事日用类书。此书成书年代虽与《施氏七书讲义》非常接近,且借用《施氏七书讲义》之序,但通过对两书版本源流的考辨和文本比对分析,可以判定该书作者并非施子美,而是由南宋至元代时期书坊商贾所编撰。该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为学界提供了宋元军事日用类书的珍贵范例,为研究宋元兵学思想对民间层面的影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中日兵学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0.
《事林广记》是最早编撰于南宋末年,经元明多次增补刊刻传播的民间类书,因其特殊的流传范围,书中收录的俗字类型代表了元明时期俗字的使用状况,反映了汉字系统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书中改换意符、采用古体、简省、增繁、异音替代等5种俗字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