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掀开各种报刊杂志,我们经常看见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那就是“官员”。“官员”的使用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政府官员声明”、“行政官员说”、“外交官员说”、“高级官员指出”、“教育部官员透露”、“某重要官员出访”……唉,简直无处不在,甚是扎人的眼。互联网上则更多,简单一搜索就有1000多万条。然而大家应该知道,官员是封建社会旧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等级和阶层的一种划分与界定,古代常有“官场”、“清官”、“九品官”、“父母官”、“升官发财”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些官要么是“青天大老爷”,要么是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坏…  相似文献   

2.
罗文 《新闻前哨》2013,(10):36-37
一、网络曝光频率渐高、曝光事件涵盖面渐广 网曝官员失德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无论是温州动车事故、足协一锅端等官员公德问题,还是公务员暴打父母、官员的“裸聊门”、“微博门”、“开房门”、“短信门”、“裸照门”等一系列私德问题,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不检点”丑闻,不断刺激、刺痛公众神经.也将“官德”建设推到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青年报》4月10日报道,辽宁海城市2500多名学生饮用豆奶中毒事件发生20天后,海城市政府召集记者举办“3·19豆奶事件说明会”。但“说明会”却一拖再拖,从原定的上午9时,一直拖到11时15分。会上,官员照本宣科的“说明”,对学生家长和媒体关注的问题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干脆避而不谈。老百姓眼巴巴盼了20天的处理结果,竟被官员用“难产”的“说明会”和干巴巴的8页纸给打发了。尤其面对记者们的追问,训练有素的与会官员们,则瞬间内从会场消失,难觅踪影。各媒体记者只得兵分几路,奔赴有关单位。但这些单位领导却跟记者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更正"和"编者的话"--《纽约时报》的纠错制度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5月,在被全球许多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杰 森·布莱尔丑闻”事件面前,《纽约时报》再次显示出它的报格。 杰森·布莱尔是曾被时报雇佣的一名记者,经时报调查证实,在其不到80篇的新闻报道中有将近一半要么杜撰,要么剽窃。他已于今年5月1日因此自动辞职。5月11日,时报自曝家丑,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和内页的整整四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事件有别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其显著特征是背景复杂,爆发突然,表现强烈,影响广泛.这些特征决定了突发性事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有的事件本身就反映了尖锐的政治问题.从有些突发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看,也有特别强调讲政治之必要.国内新闻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做法一般比较保守,要么不报道,要么有了定论再作报道.近几年来,新闻界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作了一些改革,如坚持正面宣传,增强时效性,全方位、多侧面报道等等,成绩不容低估,但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8.
李婧 《新闻知识》2013,(9):35-36
所谓网络问责事件是指网民借助网络对"问题官员"进行责问、质询,并要求有关方面证实并且承担问责结果的群体性行为。由于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网络问责往往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而传统媒体作为专业舆论机关,不仅不能缺席,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报道事件的发展态势,弥补网络问责事件在自发性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本文将结合"杨达才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传统媒体在网络问责事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7年2月,"广西政府官员宴请吃穿山甲"的微博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引发舆论热点.本文通过对"吃穿山甲"事件中的舆情分析,认为政府在舆情应对上应顺应社会治理结构变化、直面舆论关切、建立良性官民话语关系、重视情绪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力,从而为有效牵引舆情走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尚  邓利平 《新闻界》2013,(18):44-48
"雷政富事件"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问题。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应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也应受到法律保护。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过于复杂,而官员又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这些都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原因。因此,缓解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途径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话     
"我奉劝他们(国际奥委会官员)做明智的决定,去主动搭乘地铁。"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伦敦奥运会期间奥运官员将不再乘坐专车或走专用通道。"你是出于公心,你怕什么呢?我觉得,要么你就全心去做你的生意,你做多大都可以,要么你做公职为民服务,你就要付出公开财产的代价。"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行政会委员陈明金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官员腐败、分配不公,徇私枉法等事件多有发生,互联网的发展又使这些事件得以广泛迅速传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而有效的社会管理可使这些不安定因素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3.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再次使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问题形成一个议论热点。人们指出,虽然在我国宪法中,已经蕴含着保障公民知情权的精神,但是政府信息公开尚无统一立法,虽在不少信息的公开上有一些法律规定,但是内容分散,要么过于原则与抽象,要么还是固守过去的办事制度型的公开理念。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效力等级较低各自为政,存在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力"现象的战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梅 《今传媒》2009,(12):118-119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监督的常态下提高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监督改变了我们的政治生态,但由于网络素养的欠缺,一些地方的政府和官员不愿面对网络监督、不会应对网络事件,导致一些小事酿成大事,有限责任变成无  相似文献   

16.
从"林嘉祥事件"看网络传播伦理与法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高官林嘉祥涉嫌猥亵11岁女童"事件前不久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对于事件的性质、恶劣程度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林个人思想道德和党性素养方面的问题,已经长时间成为各方争论和评判的议题,因此笔者无意赘述.本文搁置和越过上述视角,从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出发,深入探讨在"林嘉祥事件"中存在哪些媒介伦理和传播法制上的缺失,同时还有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如何在媒体权力和媒体权限中寻找制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完善法规解决"弃档"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用人机制的巨大变化,在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显现出来,即人、档分离现象和“弃档族”的出现。笔者在有关资料中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据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估测,在实现工作流动的人才中,约20%的人未携带人事档案,要么人、档分离,要么彻底弃置。”据分析,这些人当中,有的是  相似文献   

18.
一系列官员因三鹿事件落马.使得重大公共事件问责制已经从“个案”渐成“惯例”;从对被问责官员的具体分析,也能看出官员责任追究开始制度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应该如何对待诸如地震、失火、车祸、沉船等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呢?对此,我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过去,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要么回避不报道,要么拖拖拉拉,时过境迁才刊播.其结果,造成不少受众去接受西方新闻传媒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港星陈冠希"艳照泄露"事件成为近期的舆论热点,围绕着艳照来源和泄露过程,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相较而言,此问题还只是"小巫",真正的"大巫"是如今网上黑色产业链在国内的滋生漫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