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里,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小说领域,其成就主要来自现实生活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这两类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工农兵新人形象,表达了对新生政权的赞颂之情。在这为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的阶级审美标准是以权力主体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划分为前提,并借鉴中国传统面相学原理及相应的道德判断得以确立的,这使得“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的书写打上了阶级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双重烙印,并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物身体形象描写的类型化、脸谱化的特征.“身体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基本上是表达人物阶级属性的一种工具和符号,它由外在的阶级分类所赋予,并不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3.
柳青的《创业史》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严谨的布局,巧妙的给读者提供了答案。不仅如此,《创业史》还开创了一种叙事的范本,对之后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的意义不可小觑,甚至在整个“十七年文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所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女战士,还是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人,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原则都是:要想救出自己,只有从救出大家做起,献身于所谓社会的或集体的斗争。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权力话语的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其结果是“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被权力叙述主体塑造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人们曾对“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成就给予了比较多的批评与否定,但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家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在民风民俗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吴黎 《文教资料》2006,(21):76-77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题材较窄,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的广泛关注,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通俗小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从“十七年”到新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试从文学作品中的资产者形象这一角度来探讨人物形象塑造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她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熟悉与体验,强调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质疑对题材和生活的等级划分,但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她又主张作家要争取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丁玲创作思想的个案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不同文学理念的纠结与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饲养员的形象在最初并没有被统一塑型。但在文学批评的指导下,这一形象逐渐被赋予了较为整一的意义内涵,形成高度道德化的书写模式。社会学、经济学的资料显示,这一人物形象体系的出现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作家通过小说的叙事,处理了现实无法解决的棘手难题,利用人物高度的道德风范解决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某些困境,实现了人物在现实与文本之间的道德转换,文学因而有效地参与了现实社会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几乎是题材单一的政治文本。"十七年"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宏大题材下有着一些潜在的主题,那是隐匿着的关于女性生命体验、家庭生活、两性情感等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12.
冰心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类文体,其中散文的创作成就最高。对于冰心的散文研究,前人多集中在建国前以及新时期以后,而对于作家在十七年丰富的散文创作却少人问津,这对冰心的散文创作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若从思潮的角度去观照冰心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会发现冰心对时代语境的自觉顺应与不自觉的游离。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小说创作在情节的安排、结构的设计、形象的塑造及叙述方式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种“革命主题整合感性生活”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使其完成了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命,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话语含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1949-1966)长篇小说在其表现的生活内容、叙事、写人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民族化的倾向,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不无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作为长篇史诗性作品丛林夹缝中长成的一种小说样态,历来关注度不高.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对"史诗性"宏大叙事主流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冲击.本文着眼于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中所集中塑造的两类人物形象--女性形象与知识分子形象,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依托,找寻本时期小说创作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代“十七年”文学中的女作家刘真在创作中交互运用了女性视角和儿童视角,这一方面是她柔和亲切的创作风格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是她在严格的文学体制束缚下隐晦表达主体情感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作家们在特殊的年代里付出了不一般的努力,他们一方面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现实面临的课题相联系,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写一般化的题材与主题,力图从平凡中发掘出不平凡的美,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被别人忽略了的细微之处,特别是关注英雄或非英雄人物身上的人性与人情美,为社会主义文学留下了一页不一样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蔡苓 《现代语文》2006,(9):61-62
建国后十七年学基奉上由革命斗争题材的学和革命创业题材的学二分天下,而革命斗争学的成就又远高于革命创业学。比如一向被认作是“红色经典”的8部长篇小说,就有6部写革命斗争历史的,而革命战争小说又在革命斗争小说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