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文化顽童”李敖今年3月应凤凰卫视之邀,主持脱口秀节目《李敖有话说》。一开场,他就回忆少年时光。“在1949年,我到了台湾。那个时候我只有14岁,现在我已经69岁了。换句话说,明年就是我70岁。我 终于有一 个机 会 在这 里 抛头 露面,使大家感觉到我音容宛在。” 李敖1935年 出 生 在 东 北 哈 尔滨。那时东北已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 1936年春,李敖父亲李鼎彝举家南迁,搬到了北平(即现在的北京)。多年以后成为一代大师的李敖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故居。那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大红门是不常开的,常开的是大红门中间套着的两扇小门”。李鼎彝是“老北大”,学中文的。有空的时候他常带着几个女儿和李敖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北平古都的传统文化在少年的李敖心中渐渐沉淀成一生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1948年夏,小学毕业的李敖考取了北平四中。这年底北平战云密布,平津战役一触即发。李家再次南迁搬到上海。1949年1月,李敖考取上海缉规中学,从初一从头念起。李敖感觉缉规中学比起他的母校北平四中显得“太贵族了”,“它的建筑既优雅又精致 十里洋场的学校 与文 ...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重来     
2010年岁末,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如火如荼地放映,鲜为人知的是,这一部电影是改编自著名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之《盗官记》。那是1942年,马识途在沈从文等文学家的影响下,也爱上了写作,过往的故事和情绪郁积在他心中,让他一直想表达出来。虽则在"国统区"工作繁忙,但他仍抽空撰写《夜谭十记》,第一个故事是《破城记》,他很快写完了前半部分。尽管马识途正在兴头上,但他因为执行组织任务而不得不放弃行云流水的思路,忍痛搁笔。此后,马识途奉命从云南赴四川,出于保密考虑,离开前所有的纸张都要销毁,稿子也要全部烧  相似文献   

3.
高兰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朗诵诗人。他生长在黑龙江省瑷珲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母亲是达斡尔族人。他的童年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度过的。“九一八”事变时,诗人正在燕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兼任当时北平《京报》副刊《金柝》的主编,他深感国破家亡之痛,写了《李后主译传》,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燕京大学年报》创刊号上。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他从北  相似文献   

4.
北平与北京     
徐红岩 《历史学习》2005,(11):34-34
现行统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第125页中讲到:在朱棣打败建文帝后,“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北京为京师。在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4页注释③中讲“1928年6月8日,北伐部队进入北京。21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及88页中讲到的“改北平为北京”。北京这个名称是明朝才有的。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改大都路之名为北平府,朱元璋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向在位的明惠帝发难,结果是叔叔打败了侄子,“靖难…  相似文献   

5.
《制台见洋人》节选自李宝嘉所著《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洋务能员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别具肺肠“.李宝嘉(1867年—1906年),字伯元,江苏武进人.少年时期,他曾考取第一名秀才,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他写小说成名后,曾被人荐举,认为他适合当时“经济特科”的资格.“经济特科”属于科举考试临  相似文献   

6.
奇才谁铸成     
1927年,他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因家境贫寒,到北平“国闻通讯社”当抄写员,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国闻社”是当时设在天津的《大公报》的姊妹企业,以对时政的辛辣评论著称于世,能在这儿工作,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抄写员,他也感觉非常满足。  相似文献   

7.
新子《战时永州剪影》,原刊《国讯旬刊》1942年第273期,标明“各地通讯·湖南零陵通讯”。作者另有《投考大学杂记》刊于《十日谈》1934年第41期,《大学生周身都是刺》刊于《老实话》1934年第43期,《最后一次集合在风雨操场上》刊于《中国学生》1936年第2卷第21期,《故都的私中》、《从北平到长沙》、《从北平到长沙》、《各地通讯·长沙通讯:闲话湖南》、《长沙空展观光记》刊于《人言周刊》,《谈战争》、《北平大众的唯一娱舞场所》、《北师大春运会》、《双重压迫下的冀东民众》、《铲除贪污的话》、《北平学生徒步南下宣传》刊于《新人周刊》等。生平事迹不详。文中偶有误排,由整理者径改。  相似文献   

8.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文章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二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的成员王志之等,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教室里以上课的形式召开“左联”代表大会,王志之在大会上作题为《苏联文艺政策》的发言。会后,有人建议到小饭馆去吃饭,王说:“有没有钱?”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走过来说:“有,有!铜的也有,银的也有!”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北平左联中的朝鲜人——金湛然同志。他家原是朝鲜的贵族兼大资本家。为追求光明前途,“九·一八”后,他徒步逃出朝鲜,来到北平。当时,他在“左联”搞世界语,是北京大学的旁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11.
市集     
本期要向读者们推荐的《市集》,选自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集《大山里的人生》。《市集》是沈从文在1925年生活最窘迫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想以投稿维持生计,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对北平各类报刊进行了“大轰炸”,后终得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的赏识,并刊发了他的大量稿件。《市集》发表时,徐志摩写了《志摩的欣赏》,由此宣布了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13.
汪涵 《八小时以外》2014,(12):91-91
近期荧屏上,年度重磅剧《北平无战事》刚走,造势已久的《红高梁》就来接档。原本两部戏没什么相干,有趣的是,《北平无战事》里何孝钰的扮演者沈佳妮,跟《红高梁》里余占鳌的扮演者朱亚文是—对夫妻一一沈佳妮才是朱亚文生活中的“九儿”。《红高梁》中,朱亚文跟周迅有很多感情戏。身为演员的沈佳妮对此非常理解,她还特意去拍摄地陪过丈夫一段时间,帮他洗衣服,照料他的生活。朱亚文说那段时间正拍高梁地里的戏份,但“太太不是来盯梢的,是心疼我那段时间的体力付出”。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见上海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写于1936年,是一篇怀乡之作。“想北平”三个字舒缓而平淡,其中的“想”字可谓题眼,清澈传神,蕴含深情,富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1月重庆北碚者舍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1999年2月4日《文艺报》报道:“人民艺术家”老舍在重庆北碚的故居“多鼠斋”目前对外开放,以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老舍故居位于北碚区天生新村61号,1943年至1946年,老舍在这里居住办公,并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老舍抗战时期在北碚生活的三年期间,完成了以沦陷区北平为背景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一卷“惶惑”和二卷“偷生”,并写下了话剧《桃李春风》、《张自忠》、《王老虎》等作品。他的9个话剧剧本有一半是在这里完成的,优秀的剧作把中国现代话…  相似文献   

16.
小马识途     
你一定听说过“老马识途”这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吧?那么小马识途不识途呢?如果小马识途.那就不必多说了。如果小马不识途,那他长成老马时怎么就识途了呢?刚刚出生5个月的小马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睡了一觉,真舒服!他醒了,舒展了一下腰身,撒娇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山上去玩儿。”  相似文献   

17.
1.梅贻琦,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学生。1931 ̄1948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选自徐百柯的《梅贻琦:寡言君子》】2.让我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  相似文献   

18.
3年前,高考660多分、按父母心愿考取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的周浩,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小喜欢“鼓捣东西”的他,曾因对专业“不来电”而痛不欲生。如今他很坚定:“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2014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一、爱——情洒北平  相似文献   

20.
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骆驼祥子》浅说程致中老舍在贫民窟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他非常熟悉旧社会城市贫民的生活,写过不少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1936年下半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写的是旧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五四”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