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伯父黄秀善离家60多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没想到年近80岁高龄的伯父于2005年9月竞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相似文献   

2.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凭借一条杆棒,打出了三百年的大好江山,建国之后,他又因为自己的影响,推动了棍术的发展,并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之演化成为一种体育项目,强健了民众的身体,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伯父黄秀善离家近60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没想到70多岁高龄的伯父于去年竟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相似文献   

4.
郑红玲  串凯 《兰台世界》2013,(10):70-71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凭借一条杆棒,打出了三百年的大好江山,建国之后,他又因为自己的影响,推动了棍术的发展,并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之演化成为一种体育项目,强健了民众的身体,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徐青自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在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工作,任档案馆主要领导也已经11年了。他50多岁,个子不高,有一对弯弯的眉毛,跟下属说话也总是笑眯眯的,是一位和蔼亲切的领导。在档案馆工作的日子里,他总说:"档案馆就是我的另一个家。"这些年,他一心扎根档案事业,苦心钻研档案业务,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动了江山档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档案界知名的专家型领导。  相似文献   

6.
倪莉 《云南档案》2006,(1):41-42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大火毁灭了伯父原本英俊的面容和伟岸的身躯,也毁灭了他曾经那段美好的爱情。出院以后,父亲将他接回家来,同时还带来了一幅对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兰”。  相似文献   

7.
“人生难得几十年,岂为衣食名利权?唯有丹心共日月,甘将热血洒江山。”这是民族英雄金伯阳生前写的一首咏怀诗,反映了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宽广胸怀和为革命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品质,也是对他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一、用幽默的态度纪录生活菲利普·杜提尔是比利时国家电视台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他创作的多部纪录片作品,在法国FIPA电影电视节上获得奖项,包括《报纸头版的高超水平》,《老鳄鱼与小雏鸡》等等。近年来,他与刚果电视组织合作,成功地制作了调查报道类纪录片《报答"比利时伯父"》,并获得好评。《报答"比利时伯父"》是菲利普·杜提尔在刚果(金)完成的纪录片,讲的是历史问题。从1908年到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闫什镇红旗行政村一位全盲老人王三,二十多年如一日,在自己生活极度不便的情况下.披星戴月,含辛茹苦,将自己侄女培养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2004年12月12日.是这位可敬的老人64岁生日,一大早,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的侄女王秀兰就给她打来了祝福电话,深情地说:“伯父啊,您老辛苦了……”  相似文献   

10.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11.
某家媒体曾经刊载过这样一则报道:2005年10月25日晚,一辆黑色奥迪A6轿车停在了东北师范大学北门,一名学生家长按照约定开车前来接家教上课.这时,一名年轻女孩从校园走出来,家长赶紧打开车门,恭敬地请女孩上车--年仅23岁的硕士生范思乡,大学四年靠当家教供自己念完了本科,还为抚养她长大的伯父伯母翻修了房子,买了家用电器.  相似文献   

12.
三封信,两项任务,一个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岸英伯父进工厂下基层的目的达到了,他想要实现他向往已久的回湖南老家探亲的打算。  相似文献   

13.
1917年的一天,宜都瑶华乡柏杨树冲佃农曹家热闹非凡,人们有说有笑,进进出出,贺添一丁,取名志秀,他就是现在的昌明大师。志秀2岁丧父,5岁接过伯父手中的放牛鞭,每天给财主易家放牛。经过易家私塾的门口,总要听一听教书先生的课,看一看先生教写毛笔字。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聪明好学的志秀已经学会认一些字,也会写一些字,有的字还写得非常好。伯父看到了志秀这样聪明,这样好学,感觉不让他早点读书实在太可惜了。有一天晚上,伯父提了礼物来到了易家,与易家主人商量:“志秀放牛的谷子我们不要了,只求能用放牛的空隙与您家公子、小姐一道读书。”从那以后,志秀每天空余时间便端端正正地坐在学堂里读书了。志秀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特  相似文献   

14.
记者部落     
从一名举重运动员到如今的体育名记,齐鲁晚报记者马安泉走过了41年的艰苦奋斗路程,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着体育新闻事业,成为一名好记者的理想时刻在鼓舞着他。请看本期传媒骄子《马安泉:当一名好记者是终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回忆伯父在出版署的工作》一文发表后,认识我的同志曾写信询问我文章最后引用的胡愈之的话的出处。那是他1984年应中央党史办要求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由他口述,胡序文笔录整理,他本人过目后写成,原文现存中央党史办处。另外由于我的原稿字迹过于潦草,有两处错字,请予勘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相似文献   

17.
我的伯父赵郁卿(1881-1944)又名赵文普,笔名愤慨。清末(1905年)曾任凤城府(今辽宁省凤凰城)知府。1907年卸任在北京候缺期间,曾创办《公言报》。后因触犯了西太后,报纸被查封,伯父亦被清政府判为永远监禁。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伯父被释出狱,回原籍丁母忧三年。1915年来到哈尔滨市,从事律师职业。1921年6月1日  相似文献   

18.
《山西档案》2012,(2):2
马远(1190年-1279年)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山西永济人,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此画绢本立轴,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9.
识途的老马     
郑榕 《档案天地》2010,(6):7-10
铁门内的童年 我是1924年出生的.生下来就在山东济南.我老家是安徽定远,从来没回去过。我父亲行五,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我的大伯父因为在安徽家里的后妈对他不好,大伯父小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后来考入当时的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在袁世凯新军中任队官。一步一步升到了师长。  相似文献   

20.
杨绍良,1919年2月出生于湖南郴州市宜章县玉溪镇五都岭村.九岁时,成为井岗山时期的儿童队长,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副军长. 1928年初,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湘南起义爆发.4月,宜章县三千余名英雄儿女,随朱德部转移到革命圣地井岗山,与毛泽东部会师.其中,有杨绍良与他的父亲杨子达、继母黄友梅、大哥杨湖良、二哥杨广良、三哥杨和良、伯父杨子定、杨子运、叔父杨子通、两位伯母、一位婶母及大姐杨早燕、堂兄杨楚良、杨善良、杨多良等,全家16人一同上井岗山参加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