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宇宙空间中,被称为“宇宙线”的粒子流在纵横疾飞,也有宇宙线倾泻在地球上。科学家使用了为基本粒子实验研制的高性能粒子检测器,以寻找宇宙线中的反质子等反粒子。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加拿大北部,将巨型气球置于3.8万米的平流层之上,用气球携带的粒子检测器寻找反粒子。在1993~1994年两年间,科学家在数万个粒子中发现了8个反质子,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从那时到现在,科学家总共捕捉到了458个反质子。反质子是什么?反质子是反粒子的一种。反粒子与我们所熟知的粒子有着怎样的不同呢?我们身边的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  相似文献   

2.
1 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性 1897年人们发现了第一个基本粒子一电子,后来陆续发现了质子、中子及一系列的超子.狄拉克1928年提出了电子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能量动量满足相对论关系E2=p2c2+m2c4.给定动量p,粒子有正负两个能  相似文献   

3.
1928年,年仅26岁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出语石破天惊:存在带负能量的电子,即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并有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他在诺贝尔奖领奖的演说中还手指天空说,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许多星辰,或许实际上就是由“反物质”构成。此语一出众说纷纭。时隔4年,这种不可思议的正电子终于被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后经科学家们的努力,到了1964年,差不多所有预言的反粒子都相继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欧洲科学家认为自然界可能存在新粒子1997年2月19日,英国科学家和其它国家同行分两组在德国汉堡DESY实验室利用粒子加速器完成了一项实验,两组结果都显示,自然界可能存在新粒子,该结论将动摇传统粒子理论标准模型的地位.科学家在DESY实验室的约6公里...  相似文献   

5.
小辞典     
反粒子:每个类型的物质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当一个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碰撞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黑洞:时空的一个区域,因为那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卡西米尔效应:在真空中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之间的吸引压力。这种压力是由平板之间的空间中的虚粒子的数目比正常数目减小引起的。歌德拉塞卡极限:一个稳定的冷星的可能的最大质量的临界值。比这质量更大的恒星,则会坍缩成一个黑洞。暗物质:存在于星系、星系团中以及也许在星系团之间的,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的,但是能用它的引力效应检测到…  相似文献   

6.
1 猜测方法概述猜测和猜想的方法在科学发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导引我们的思维走向未知境地的“先遣的侦察兵”和“桥梁”,有了猜测和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和实验检验,才导致科学的发现。例如,牛顿根据苹果落地的事实,猜想到万有引力的存在,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观察实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根据电生磁的现象,提出了磁也能生电的猜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经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等。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学猜测并善于猜测,牛顿曾经这样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家福克更是直接地指出:“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  相似文献   

7.
欧洲核子研究的科学家对中性 K介子的衰变特征进行了迄今精度最高的观测 ,进一步直接确认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 .早先的理论认为 ,物理定律在空间反射的情况下是不变的 ,这被称为“宇称守恒”.宇称守恒可以简单理解为 ,基本粒子在照镜子时 ,其镜中的像与粒子具有对称性 .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之后 ,人们认为应当存在“电荷宇称联合守恒”(CP守恒 ) ,即将粒子换成电荷与之相反的反粒子并进行空间反射后 ,物理定律是不变的 .但这一假设无法解释为何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 .根据现有理论 ,宇宙…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和李政道(Tsung Dao Lee,1926)因发现在弱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共同分享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50年代粒子物理学中存在的“疑难”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注意。所谓“疑难”,指的是:实验上发现的粒子与粒子具有几乎完全一样的性质相同的质量、相同的寿命、相同的自旋、相同的电荷……以致于人们不得不怀疑它们是否就是同一个粒子,然而它们在衰变时却表现出相反的宇称。  相似文献   

9.
自从牛顿时代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物质质量的重力作用,但他们一直不清楚,粒子的质量从何处而来?目前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观点是:根据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是一种叫做“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导致了质量的产生。这种神秘的粒子又被冠称为“上帝的粒子”,为什么科学家要给希格斯玻色子冠以如此神圣的名字呢?显然,这是因为它存在的重要性。假如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而且最终得到确认,那么科学家就可以回答为什么物体会有质量的问题。此外,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也可能会动摇整个物理学的根基,暗示世界上可能还有人类未能想象到的粒子,或存在着违反所有已…  相似文献   

10.
超核物理     
超核就是含有超子的原子核。 原子核内的物质称为核物质。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以后,人们认为核物质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后来由于开展了高能核物理的研究,用高能粒子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结果发现,核物质中不仅有中子和质子,还有A超子;还可能存在核子共振态和真实的π介子;另外还发现了由质子和反质子组成的重子素。这些发现大大开阔了人们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本文只简单介绍有关超核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11.
"希格斯粒子"——有人称"上帝粒子"、"幽灵粒子",是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预言的许多种粒子(有人说有64种)中的一种,其他粒子都已被发现(为此,也多次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就是这种最为重要的粒子因其质量实在高而至今尚在被物理学界所追寻。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迹象,但对实验误差作了进一步仔细分析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质  相似文献   

12.
郭玥 《辅导员》2013,(8):44
从前,人们对雷电的认知很少,由于无法解释雷电现象,只能想出一些神话故事来自圆其说。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验中的放电现象与雷电很相似,便猜想天上的雷电也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证实了这一说法是正确的。1952年7月的一天,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阵阵,雷电交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一个用绸子做的装有一根尖细铁丝的大风筝放人云中,用来捕捉天空中的雷电。当天  相似文献   

13.
★★★意外: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著作竟然会隐藏在一本用羊皮纸订成的古老的经书中! ★★★奇迹:科学家使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再现了肉眼已无法看清的古希腊文,并破译了首次发现的阿基米德的巨著《方法》! ★★★发现:是阿基米德首先将数学与物理巧妙结合,后来牛顿猜测的许多问题阿基米德其实早有具体计算!  相似文献   

14.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 ,它不仅适用于宏观领域 ,对微观领域内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动量守恒定律与中子的发现在认识原子核的艰难历程中 ,中子的发现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 .1 93 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贝克用放射性物质钋 (Po)放射出的α粒子去轰击轻金属铍 (Be)时 ,发现有一种贯穿力很强的中性射线产生 ,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 .后来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也进行类似的实验 ,他们用玻特发现的这种中性射线去轰击含有很多氢原子的石蜡 ,结果有质子被打了出来 .对于这一现象 …  相似文献   

15.
动物能通过环境中的微妙变化,来感知迫在眉睫的危险。而人类究竟有没有这种可以预知危险的“第六感”呢?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特殊区域,科学家把这个区域称之为“前扣带脑皮质”,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带来的后果,从而调解人们的行为,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实验证明,我们的大脑能够察觉到微妙的警示现象,这个能力比我们以前预想的要好得多。过去,我们曾发现,如果人们必须进行选择时,或是人们犯错之后,大脑的“前扣带脑皮质”就会变得很活跃。但现在我们发现,当人们可能犯错的时候,大脑的这一区域就…  相似文献   

16.
夜空为什么这么黑太空中为什么黑得让人看不见?科学家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人猜测可能是由于宇宙间有隐形的黑暗物质.天文学家已经利用夏威夷凯亚山上天文台最先进的望远镜和超灵敏电子摄影机,证实了这个推论.科学家发现,一个远方星系发出的光经过一个星团时,竟然受到...  相似文献   

17.
万越蒲 《物理教师》2000,21(4):26-27
1预言中微子 19世纪末,随着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连续发现,人类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可是,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核放出电子转变成另一种新核的β衰变中,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β能谱是连续谱,且发生β衰变后的总能量减少了. 当时,量子理论大师玻尔也弄不清其中原因,他甚至认为,在亚原子粒子问题上,能量可能真的不守恒了.但这是一个人们不能接受的观点,因为能量守恒定律早已是公认的普遍的基本规律.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于1930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他认为;在β衰变中除了电子以外.同时还…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力极大。为减轻或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地震的早期预报。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核物理科研所太空射线研究组的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发现,地震大都发生在新月延生或月圆前后两三天内,在新月诞生或月圆之时,地壳活跃区的地面中子射线强度会急剧增大,而当中子射线强度达到高峰时潮汐的力量会引发地震。俄科学家认为,地表中子射线出现的尖峰可作为地震新征兆。 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在海拔1100米高的帕米尔高原上曾对地表中子射线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结果发现,中子射线频谱峰值具有周期性,这一事实表明,中子射线谱峰值与穿过地壳的最大潮汐波有关。在新月或满月时,尤其是太阳、月亮与地球处在同一条线上,万有引力对地球的作用力最大,海洋将发生涨潮现象,潮汐力的作用导致地壳变形并出现裂缝。这时,各种粒子包括氡同位素放射性气体都会通过地壳的裂缝释放出来,在地表层和大气层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将“生产”出大量α粒子。俄科学家测量了帕米尔高原各个地区的α粒子流后发现,它们比地表面平均值高几十倍,相应地,中子数也增加了好几倍。 此外,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还研究了1964年至1992年间发生的大地震,结果发现,在太平洋地震带发生的大地震全部发生在新月开始形成或者月圆时,即使稍有早晚,基本也就是前后两三天时间。这时在地震带内能观察到中子射线的爆发现象,它将高出背景强度几十倍。俄科学家建议,测量地面中子射线的数量可用于预报近期地震。 (《科技日报》2001年2月6日)  相似文献   

19.
电磁光谱中有个区域以前一直未被人类所开发:该区域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其光波频率是以太赫(相当于百亿赫兹)为计量单位的。科学家将该区域的光线称为“T射线”, 它的开发将给众多的领域,如安全检查、医学和天文研究等带来巨大变革。其实,上世纪初人类就发现了T射线的存在。但当时人们还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来有效地驾驭它,这种情况直到大约10年前才有所改观。现在,研究者已开发出了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不久之后,T射线就将取代X 射线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有毒的花生与肝癌的关系很久以来,人们就猜测被污染的花生与肝癌之间的某种联系,但始终不能解释清楚其原因。现在瑞士的一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这种联系。他们的发现可能是防癌道路上迈出的一步。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常见的一种生长在花生体上并产生被称作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