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7世纪中叶,俄国政府派遣巴伊科夫使团访华,巴伊科夫使团来华后,由于双方国情的隔膜与差异,中俄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外交礼仪之争。这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主要围绕国书与礼物以何种方式呈送、俄使觐见清帝是否应行跪拜之礼等焦点而进行,此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地缘、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中国与俄罗斯很早就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早在16世纪中叶,英国人就希望绕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控制的海路,探索经由北方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道路,由此激发了莫斯科政府急于先行找到经西伯利亚前往中国的道路。清朝顺治年间来华的巴伊科夫使团,在中俄交往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俄两国政府交往的正式开始。此后,俄罗斯不断向中国派遣使团。互相接触的最终结果,导致了1689年,  相似文献   

3.
自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开始的西方列强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一直不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却是中西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无国家平等之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外交礼仪与  相似文献   

4.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承英国政府和英东印度公司的复合使命来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要求.这场特殊的外交较量,均以双方的失败而告终.但英国外交虽败,亦收获颇丰.导致使团任务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礼仪之争和领土要求,而是中英双方经济基础的不同所导致的国家利益着眼点和对外政策的迥异,以及双方在自我中心的观念下衍生出的维护朝贡体制和坚持主权外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5.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就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是中外国情、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严重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自以为天朝上国,决无国家平等的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这些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往往是与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外交礼仪与规矩;而外国方面则不同,它们的外交礼仪要求,虽然有些符合近现代国家关系平等原则和外交惯例,但也有一些则完全违背了其本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礼仪惯例,暴露出资本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炮舰政策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6.
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结盟的政策,但孙中山在确立了联俄政策后继续期望英美日等列强支持中国革命,尤其对日本的期望更为强烈,并且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1923年1月26日签署的《孙文越飞宣言》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文件。宣言中有关中东路的条款,涉及到苏俄、孙中山、张作霖三方面微妙的关系。本文拟从这点谈起,对孙中山“联俄”过程中的一段插曲作些探讨,以求加深对“联俄”政策实施时的复杂情况以及当时中俄关系的了解。1923年1月28日,即《孙文越宣言》签署后两天,孙中山写了一封信给张作霖,介绍了广东局势变化的情况,说明派路孝忱持困谒张“申请援助”;信的结尾写道:“又俄国外交所关尊防至巨,其详由孝优面陈.文顷与越飞民谈话,报章译载有将要点遗漏着,特兹饬人补…  相似文献   

9.
二战爆发后,美国开始插手南亚事务,约翰逊使团赴印、菲利普斯使团赴印以及孟加拉饥荒中美国的漠然处理,呈现出了罗斯福南亚政策由积极参与到犹豫徘徊中收缩尺度,再到低调淡出的外交轨迹和现实主义的外交逻辑。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48):55-56
公共外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来华留学生是我国实现公共外交目标的重要群体。简要分析来华留学生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如何开展留学生教育,更加有效实施公共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1.
马戛尔尼使团是鸦片战争前西方访华使团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本分析了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及失败的原因。认为使团的目的在于解决中英之间不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并兼有某种殖民因素。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英两国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在于封建制度的封闭性、腐朽性及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2.
加拉罕与苏联早期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拉罕是苏联早期对华外交活动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在促使苏中关系的改善和苏中建交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以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所缔结的宰割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放弃一切在华特权,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为苏中建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以苏俄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进行谈判,几经周折,签订了《中俄协定》,初步解决了两国之间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促成了苏中建交。但需要指出的是,加拉罕在对华外交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及反映在由他所签署的《中俄协定》及其附件中的一些内容,则暴露出了苏联对华外交中存在有极端民族利己主文和大国沙文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加拉罕作为苏联早期对华外交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其外交活动的首要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维护苏联在华特权,这一特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表现最为明显。他以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发表的三次对华宣言中,对待中东铁路的态度由无偿归还变为决不放弃;他以苏俄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出使中国,软硬兼施,迫使正处于困境的北洋军阀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协定》,苏联重新取得了中东铁路特权;他作为首任苏联驻华大使,阻挠《中俄协定》中有关中东铁路条款的落实。竭力维护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从而埋下了双方冲突的祸根,并且最终导致了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清代顺治和乾隆年间先后有荷兰和英国的两支使团来访中国,京杭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来华使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京杭运河的记载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他们的观察与描述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代京杭大运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向往欧美式民主,相信威尔逊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初的陈独秀并不热衷于宣传十月革命,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后,陈独秀对威尔逊总统也彻底失望,追寻救国真理的目光开始由法兰西转向苏俄,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十月革命。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更直接促成陈独秀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关于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一事,多种著作均称,使团是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来中国的。实际上并非如此。之所以产生祝寿说,非因英人冒借名义,实源于对英方致两广总督信件的误译。翻译的错位则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一、通商问题与战争的发动清朝统治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但在东方世界,它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英国自18世纪开始,即企图以外交和贸易手段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外交方面,自18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政府多次派遣使臣访华。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以祝寿为名访华,递交英王国书,提出扩大通商。派遣使臣常驻中国、保护英国人在华利益和指定一小岛供英国船停泊和存放货物并允许英国人居住等要求。乾隆皇帝从维护“天朝体制”的考虑出发,对其要求予以驳斥和拒绝。此后,虽有英使阿美士德于1815年再次来华…  相似文献   

18.
1917-1924年苏俄对华外交揭开了中苏外交关系的序幕。从《和平法令》到《对华宣言》,再到第二次《对华宣言》,最后到《中俄协定》,是苏俄对华外交由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完善理论,然后再由逐步完善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自16世纪开始向东领土扩张,17世纪先后派出哥萨克军人考察队和伊万·彼特林、费得尔·巴伊可夫、尼古拉·斯帕法里等使团,希图打开从欧洲通向中国的陆上通道。尽管17世纪俄罗斯对中国的出使活动成效不大,但使欧洲获得了以前鲜为人知的许多有关通向中国道路的新知识,并刺激了满语和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俄国中国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792年,英国派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使团出访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进献表贡”,其最重要的任务乃是打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清政府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消除英国对华贸易的限制。其次是希冀中英两国能建立和平、平等、长久的外交关系,并能派遣驻华使节。再者,要求清政府同意英国传教士来华传教是使团的又一任务。为了表达英国政府与清政府建交的诚意,同时也为了炫耀英国的国威、实力,使团带来显示英国科学和工业水平的天文地理仪器、工矿产品、日用品、工艺品等作为礼品,还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武器如铜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