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2.
李艳华 《现代语文》2006,(12):89-90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江西接壤.安仁方言同时受湘方言、赣方言和共同语的影响.对安仁方言的归属问题历来就存有争议,一些学者将其归为赣方言,另一些则认为安仁方言应为湘方言的一个分支,还有学者认为安仁方言是介于赣语与湘语之间的次方言①.  相似文献   

3.
共同语和方言不是相互对立的。共同语的形成,并不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方言仍然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对二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会使语言研究、语言规范化更贴近语言使用,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维吾尔语的标准音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五十年代中期调查维吾尔方言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伊犁语音作为维吾尔文学语言标准音的观点。二十多年后,又提出了维吾尔文学语言应以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的观点。1983年十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对这一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以乌鲁木齐为标准音的看法受到大家的重视。1985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撰的《现代现代维吾尔文学语言正字词典》中明确提出现代维吾尔文学语言以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在方言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的研究。因为方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把维吾尔语言分为三大方言即: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田方言。和田方言作为维吾尔语三大方言之一,在维吾尔语方言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也有相关的一些研究著作。本文对和田方言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阿图什方言的词法在某种程度上与维吾尔文学语言不同。通过调查研究,探讨了现代维吾尔语阿图什方言的词法不同于维吾尔文学语言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临沧方言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云南次方言的一个分支。临沧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系统上既有内在的广泛联系,又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将二者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拓展汉语方言大家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分析临沧方言成因,探索临沧方言规律以及促进该地区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述兰 《教育评论》2015,(3):137-139
依照索绪尔关于地理语言学的观点来反观现代汉语方言和共同语言,分析汉语方言演变的内因和外因,方言与共同语拥有共同的来源,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政治、经济、文化、言语交际等外部因素都影响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华 《现代语文》2007,(7):72-72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官话人声的消失是其声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官话人声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人声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逐渐普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越来越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官话人声发展中的上述规律,在重庆方言的发展演变中有其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0.
共同语是指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互相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工具 ,而方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能够体现自身的地域性和社会性。语言是在分歧与统一的对立中不断发展的。发现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 ,逐步使其科学化、系统化 ,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秦腔》中的商洛方言进行了研究,整理出作品中使用方言的六种基本形式,并指出贾平凹在作品中处理商洛方言的一些方式,为利用方言研究现代其他文学语言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2.
"抬"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共同语中还是在内蒙古方言中,动词"抬"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笔者从语用语义的角度,着重探究了动词"抬"在汉语共同语中的使用情况,词汇意义及"括"在内蒙古方言中的特殊情况,从而概括出"抬"的泛义性、多样性、意义弱化、口语色彩浓重力图寻求内蒙古方言中的"抬"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及互相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维词汇从方言研究是对两种语言进一步了解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有助于找出这两种语言的词源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方言是一个历史范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原始人群发展为氏族,产生了氏族共同语,开始出现方言。大约4000多年前,无阶级的氏族公社发展为有阶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于是出现了部落共同语。秦灭六国,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部落共同语发展为部族共同语。秦汉以后直至隋唐宋,部族共同语日益巩固和发展。约14世纪,汉民族共同语开始形成。方言从出现之日起便逐步削弱,最终以至消灭。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大量撷取方言土语,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域色彩,他的文学语言受中国文学史上方言写作传统沾溉甚深。他把当代由柳青、王汶石等老一代作家所奠定的方言书写经验吸收、改造和融化在自己的创作中,走出了一条既承传前人,又超越前人的独特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收集闽南南安市多所农村初中学生的大量的作文,挑出其中存在方言词汇语病的句子,进行归类,然后逐一和普通话进行对比,主要从名词误用、动词误用、形容词误用三个方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混入方言词汇的病句做较为详尽的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一种语言一般都有不同的方言。笔者对维吾尔语哈密市方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并将实地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衬料同文学语言作了仔细深入的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维吾符语哈密市方言同文学语言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本文就此方言的音位系统、语音的变化、音位组合等方面的特征作了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文学语言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檀香刑》《红高粱》《食草家族》等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方言使用特点,探究方言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离我们生活中的口语有多远,特别是对有众多方言的中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以宫林的小说《大雾弥漫》、《点晕》为例,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汲取方言,多姿多态;第二,贴近方言,下里巴人;第三,语言风格就是生活的油彩画。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门类,方言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这种"乡土型"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中渗透力较强的语言形式,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凝聚点,在文学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本文着重论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活跃精神"以及它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更深地探寻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