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取辞格是谭永祥先生提出的新辞格。关于断取辞格滋润下的词汇现象,谭先生在《断取补阙》等多篇论文中一概看作“断取造词”,此论还被写进《修辞新格(增订本)》后记。谭先生的观点是“‘小儿科’的后起义不是比喻义,又是什么‘义’呢?我们说,这是一种‘断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几年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对刘长卿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是这样解释的:“对这首诗的‘夜归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除上述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行人在风雪之夜盼到一个可以投宿的地方,芙蓉山主人热情接待了这位客人,使客人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以外,也有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的。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其实,这两种解释都说不通。  相似文献   

3.
近读《语文知识》(1988.4)其中有《‘漫话移就’补笔》一文,有关移就辞格共举四例,现摘录如下:1、这架飞机该有多大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2、她绣着动人的图样,也一同练上一了姑娘的激情。3、“四人帮”比资产阶级复资产阶级。4、“促进”移为“促退”,“弱点”’移为“强点”。我们常说的“修辞格”,其中的“格”应是辞格与非辞格,此辞格与被辞格划界的标准。每一种辞格都应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表达方式和修辞功能。对只有修辞功能而无修辞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语言材料不能视为修辞格。如上文的第…  相似文献   

4.
“婉转”、“折绕”是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提出的两种辞格。《辞海》(1979年版)中只有“婉转”条,未收“折绕”。《写作大辞典》(1992年版)把“折绕”讲入“婉转”条。别的修辞著作和教材很少叙及。为何很少叙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辞格的构成特点不鲜明,特别是未能突出它们的语言因素。看《发凡》对这两种辞格的解释: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折绕:有话不直直截截地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发凡》影响很大,这两种辞格在别的修辞书里谈得又不多,我们不…  相似文献   

5.
“移用”是不是独立的辞格,早在九十年代初语文界同仁就有论述,如童为凯先生的《移就·移用·移觉》(见《中学语文》90年第4期)认为“移用”就是“移就”,“同属于一种辞格”。茆文楼先生在《莫把“移用”当“移就”》(见《中学语文》90年第8期)中认为“‘移用’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辞格的独立辞格。”这些论断,虽有见地,但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移用是一种词语修辞手法,而不是独立的辞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采草药》(高中语文第三册《(梦溪笔谈)两则》之一)一文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采草药》主要从‘内因’(草药使用的部位不同)和‘外因’(草药生长的‘土气’‘天时’不同)两个角度来否定古法,阐明观点。”这一段话读来令人费解,原因如下: 提示中内因、外因之说,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学知识。内因,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指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内因和外因是影响同一事物发展的相对应的两个方面。而草药使用的部位和草药生长的“土气”“天时”,两者缺乏内容上的同一性,并不构成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此其  相似文献   

7.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8.
帐江三峡》的课后练习要求分析“菱”字的结构并正音。《教参》提供的答案是:“窒,读kUI,上倒‘八’,中‘页’,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此答案显然有两处错误:“巳”不是地支的第三位,而是第六位;“欠”也不是“文”。“欠”原是人的脚的象形,甲骨文写作‘?’,就很像脚睛朝上\脚趾朝下、大脚趾朝左的右脚掌。它代表的意思也正是“脚”或与“脚”有关的事物。如“复”,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行故道也。”“行”就少不了“脚”。“夏”字中也有它。《说文》对“夏”的解…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床了……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寻声走了过去。原来是“两”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呢?”小红不解地问。“两”字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说:“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那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低着头问。“两”字说:“我只有一个读音‘li2ng’,意思有四种:一、表示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常用于成双的事物、量词或‘半’‘千’‘万’‘亿’前。二、表示双方,如‘两败俱伤’。三、表示不定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3.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中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句。教材注“王块”为:“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这显然是采用了元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里的说法。好几种  相似文献   

15.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16.
《鱼我所欲也》(以下简称为《鱼》)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中的名篇,属中学语文传统篇目。人教社将其编入义务教育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长期以来,对此文的论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其一为“舍生而取义”说,其二为“人皆有‘本心’,应保有‘本心’”说。各种教参在这两种观点中或取其一,或兼而有之。即便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在“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中对《鱼》文的论点也存在前后矛盾未置可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 “移就”是汉语修辞学中设立较早的一个辞格。在汉语的言语语活动中,“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性状,这种词语活用叫‘移就’”。(《修辞》、倪宝元著,十九八○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十五页。》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大量这种“词语活用”的语言现象,并且有定名——hgpallage。但是,国内外一般中小型辞典都未收录hypallage一词,而收有hypallage一词的某些辞典对该词却有两种不同的界说,一种界说认为hypallage指“格的转换”,国内学者将其译为“换置法”。另一种界说认为hypallage指:“修饰语的  相似文献   

18.
古人主张学习贵“疑”.宋朝的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想来颇有道理.且举几个小例子谈谈.课文:“李三刀翻起白眼,随手一拳把娘打倒在地.”(《一块银元》)教师:“写的是‘一拳’,它表达的意思与‘两拳’、‘三拳’、‘几拳’有什么不同?”——学生对这个“一拳”原本不曾有“疑”,但决非有真切感受而“不疑”.思路经教师一点拨,便兴致勃勃地“疑”将起来;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个“一拳”,正好表明狗地主李三刀心狠手辣,恨不得一击置穷人于死命!  相似文献   

19.
人教课标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五单元“言之有‘理’”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在谈到“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常识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在说明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贵州一家名牌酒厂的发展,与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家酒厂党委经常用‘10-1=0’和‘10+0=100’这样两个算式告诫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如果党委一班人中有一人存私心,以权谋私,党组织就可能是‘10-1=0’,就带不好广大职工。”(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84页)“10-1”果真等于“0”吗?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个算式所体现的观点是不够科学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