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说书与串讲     
"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串讲"是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手法。"说书"和"串讲"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都是以讲为主,都要讲重点字词,都要把全文串起来翻译。不同的地方是:"串讲"只是说文解字,"说书"还需激情演绎。在古代,还没有今天我们已经熟悉的这些娱乐方式的时候,"听书"是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镇宝 《考试周刊》2011,(51):41-42
语文课堂教学与说书有着许多共通性,将说书艺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是可行的。语文课也是可以进行"表演"的,能够把学生带入语言的艺术殿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熏陶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流行于陕西北部的"陕北说书"是说书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种类,它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与口头程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对《故事的歌手》中"程式"的解读,不难发现陕北说书中有很多关于程式化的运用,具体表现为说书中程式词组的运用、说书过程的程式化以及说书中语言修辞的程式化。这些程式化特征不仅能使说书更久远地流传下去,对我们陕北说书的整理与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格调"与"气象"是书法品评的两个维度。"格调"貌似说人,实为品书;"气象"貌似说书,实在评人;虽然品评角度不同,但两者存在着互证互通的关系。"格调"的思想存在于古代乐论与诗论中,特别是元朝《唱论》中"声音调合"与明代诗论中"正体高格"的思想,帮助确立了书法上馆阁体的地位。与书法"格调"的逐渐定型不同,书法"气象"往往常新常变。"气象"和创作者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创作者内在的生命力与外在的表现力达成统一的状态,是艺文品评的另一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自2011年3月号开始,我们的新栏目"卫卫说书"将定期与小读者们见面。一盏青灯万卷书,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大师,就在这漫漫长卷中长大,走向广阔的世界。而后,他们又走到书里,成为被后人阅读的经典。我们邀请了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和我们一起分享那些古籍中的典故,那些远去的背影,那些历史长河里曾经跃起的浪花……一起分享"好书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对于宋代说话中的"说参请",由于资料的缺失,历来聚讼纷纭。"说参请"由佛门禅堂说法问答而来,是带有宗教性的特种说书,旨在借佛门参禅悟道,劝俗化愚,弘扬佛法,《青琐高议》相关篇目可以为据。  相似文献   

7.
自清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汉地移民大量迁入蒙古地区,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也流传到蒙古地区.由于传播方式(蒙译、民间故事)的局限,此际盛行于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说书(胡仁乌力格尔)成为其主要传播方式.蒙古族说书《姚山通》是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东汉演义》的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播的续书.这部说书在故事类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糅合了多部汉文白话小说的精华而自成一格.同时,说书艺人(胡尔齐)在说书的编创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艺术风格及民族特点,运用通俗戏谑的语言为观众展现出一幅蒙古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8.
从民间的陕北说书到舞台的陕北说书有个重要过程,那就是继承与发展,从乞讨到谋生的盲人,这是一个飞跃,从盲艺人到为政治服务的宣传员,这是一个飞跃,从服务工农兵到文艺大舞台,这又是个飞跃,那么第一个飞跃是从口传式的传承,第二个飞跃是编新书、唱新词,是群体的传承,第三个飞跃是创作新剧本、新的说书音乐、新的表演形式、从一人坐唱形式到俩人一站一坐的表演形式,在从多人到走场以及说书剧。从多年陕北说书获得的奖项来看,离不开继承发展创新,同时离不开对说书演员的培训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叙事体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宋元话本,是当时“说话”艺人讲故事用的底本,它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说给人听的。这种说与听的审美关系,决定了宋元话本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具体表现,除了“看官听说”的叙事观点之外,最突出的便是它那独具风格的叙事体制。这种体制的产生,是说书场上的具体条件所规定的,也是说书艺人根据当时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手段。它经过说书艺人反复地实际应用,证明它是适用于说书艺术这种形式的,于是便被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主要有:陕北说书概论、陕北民间说唱文学和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细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PPT课件。陕北说书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也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周邦彦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他文学作品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对周邦彦的诗文从内容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全面了解、评价周邦彦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小说对评书艺术有诸多借鉴之处,又有所超越.这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其人与评书艺术渊源颇深;另一方面是由于老舍的深思好学和评书艺术的民间性,使其在文学创作上不知不觉地带上了评书的烙印.二者的异同从叙事方法和语言运用上就可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3.
辞与赋     
学界历来“辞赋”连称,但实际上“辞”、“赋”虽指同一对象,二者的涵义却大不相同。称其为“辞”主要是从语言特征上讲的,而称其为“赋”则是从吟咏方式上讲的。“辞”、“赋”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辞”乃经人为加工而形成的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而“赋”则是从“辞赋”的“不歌而诵”的特征讲的。  相似文献   

14.
金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在统治过程中迅速汉化,并以华夏正统自居。金代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词也成为词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金词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大定、明昌词是金词走向成熟的阶段。其作品中的华夏正统意识与对宋代词风的继承皆表明金词深受汉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词坛,创作繁荣,理论活跃,诞生了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一批著名的词人,产生了《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词学理论名著。他们各自提出了“沉郁顿挫”、“重拙大”、“境界”等鲜明的词学主张,并以之指导词学批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是由说唱兼备的话本发展而来的“平话小说”,《小五义》还保留了较多的说唱文学的特征。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一直绵延到清末,话本作为俗文学,具有口头文学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老舍小说对评书艺术有诸多借鉴之处,又有所超越。这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其人与评书艺术渊源颇深;另一方面是由于老舍的深思好学和评书艺术的民间性,使其在文学创作上不知不觉地带上了评书的烙印。二者的异同从叙事方法和语言运用上就可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9.
庾信的“道士步虚词十首”是最早的、也是南北朝时期唯一的文人步虚拟作。北朝道教思想的流行、周武帝发动的抑佛崇道运动及由此造成的弥漫朝野的道教气氛和道教典籍的大量出现是此组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品虽然借用了道曲步虚的形式,但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浓厚的文学色彩使之具有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于崔与之词,南宋以迄近代的评论似乎都不曾涉及其词史地位的判定。但到了现当代,建立在崔氏《水调歌头》基础之上的"粤词之祖"说几成定论。对崔与之词史地位的认定,主要是认为其代表作豪迈雅健的词风对后世广东词人影响极大,这明显与当时国内普遍崇尚伤时忧国价值取向的文学批评风气有关。事实上,基于种种非文学因素积淀而形成的读者尊崇,与相关作家文学史真实地位的判断之间,往往存在隔膜,即个体社会价值的完全裸露过程,经常是其经典作品的非文学价值渐渐凌驾于文学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尊崇与文学史定位之隔离的制造过程。泯除或者解构类似的隔膜,检讨和反思类似的文学批评史现象,可以为探寻文学批评发展史提供有益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